国庆期间,杭州西湖景区的一块石碑被人肆意涂写。事情一经曝光,引发舆论强烈谴责,“你欠西湖一个道歉!”近日,这位名叫平文涛的乱涂乱画者被抓获,鉴于其多次实施破坏行为,社会影响恶劣,目前,景区公安以寻衅滋事罪对其依法刑事拘留。(人民网,2018年10月9日) 文明无小事,规范文明行为需从点滴做起。“景区不能乱涂乱画”、“不随地丢弃垃圾”、“公共场合戒烟”等规定其实是对公民道德的底线要求。但不文明的行为却屡次发生,譬如高铁霸座,人和宠物随地大小便,上车抢座、占座,对老弱病残孕不让座,插队购票和上车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违规成本过低;二是公民的道德素质不高;三是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大格局尚未形成。 现实告诉我们,“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规范文明行为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见到实效。一是要建立起更为有效的临场处置办法,让执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要完善容错纠错的体制机制,让执法者挺直腰杆、果断硬气。二是运用道德的隐性约束力,规范公民日常行为,鼓励公民更多的弘扬和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大格局。三是充分发挥公民监督作用,鼓励公民制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减轻不文明行为造成的恶劣影响,让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 在现实生活中,为劝阻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口角、惹祸上身,甚至一不小心还被讹诈的现象不在少数,在这方面,法律必须有所作为。对待不文明行为敢于亮剑,同时对于制止不文明行为也要给予激励和保障。惟有如此,才能形成制度合力、产生正向激励,让文明成为时代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