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较真精神 王来青 “咬文嚼字”亦作“咬文啮字”。说起来,这个成语因含有“过分地斟酌字句”的贬义,常被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学识的人。然而,凡事也不尽然,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还是需要仔细“咬”“嚼”的。别的不说,在上海出版发行的《咬文嚼字》月刊,别看它仅有32开48页,是本“小杂志”,但因其自创刊以来办得名副其实,20多年下来,就办出了大名气。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这本杂志每年年底都会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更是成为其品牌项目,令许多读者每到岁尾年末都期待着。究其根本,就在于它纠错纠得较真,纠得实在,纠得专业,纠得令人心服口服且长了见识。这不,元旦前夕,《咬文嚼字》的“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发布,就成了众多媒体转载的热点。 该刊“201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中打头炮的,是指出了老舍的“舍”不应读作shè,而应读作shě;第二个是指出了成语“青蘋之末”不能写作“青萍之末”;第三个是指出“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句古诗中的“参”shēn,不能读成cān;第四个指出的是在某些新闻报道中,不能把“非营利”误用为“非盈利”;第五个指出的是灾害报道中,不能把“台风”和“飓风”给搞混了;第六个指出的是某些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法律词语误用,比如把该用“起诉状”的地方误用为“起诉书”;第七个是指出了影视演职员表中的词语误用,比如“领衔主演”一项,不能是多名演员并列;第八个指出的是“敬请期待”这个礼貌用语不够得体;第九个指出的是误把“城乡接合部”写成“城乡结合部”;第十个指出的是商业广告中往往把“一诺千金”误为“一言九鼎”。 笔者自认为也算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不怕见笑,面对《咬文嚼字》列出的这“十大语文差错”,竟也屡屡“中枪”。且不说对著名 老舍的“舍”读音有些模糊,那个“飓风”与“台风”的区别还真叫人长知识。原来,同样是非常剧烈的大风,气象学上则是按地理位置对其区别的:发生在大西洋、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称“飓风”;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称“台风”。还有那个“城乡结合部”,俺也一直错着哩。为啥呢?《咬文嚼字》给拿出了权威的解释:“接合”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结合”则是人和事物间发生了密切联系,凝结为一个整体。“城乡接合部”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鉴于“城”和“乡”只是地理上的邻接关系,不是组织上的结合关系,是不宜写成“城乡结合部”的。更有那个成语“青蘋之末”,咱总是觉得“青萍之末”是正宗且正确的。可是,《咬文嚼字》这样给咱上了一课:“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种草本植物,其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风,青蘋就像测风仪一样轻轻摇动。“青蘋之末”即青蘋的叶尖。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处于萌芽状态。“萍”指水生植物浮萍。其叶片贴在水面上,不会随风而起。“风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听听,专家说得多到位,真是让人受益匪浅! 据了解,自1995年创办以来,《咬文嚼字》一直坚持“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嚼之文”,无论是经典中的语文错误,还是百姓的口语错误,无论是央视出现的不规范用语,还是名家如莫言、名人如马云等所犯的文字、用语错误,它都是善意地去纠正。为保证刊物的质量,该刊编辑部还作出了一系列的规定,比如,每采用一篇稿子,至少要查阅三部工具书;每一期校样,至少要有十个校次;每一期成品,至少要有五人重新审读。尽管如此,当它一旦出现失误时,也还是虚心接受方家的纠错,决不顽固地自以为是。这种对文字执着的“咬”“嚼”劲头,其实就是典型的较真精神,也是“工匠精神”的充分体现。 《咬文嚼字》的较真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直接的学习,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少说有语文错误的错话,少写有语法错误的病句和常识错误的错别字;间接的学习,就是要把这种精神用到工作中去,坚守初心、热心、耐心、细心和虚心,锲而不舍地用心对待各自的工作,做一名勤于并善于“咬”“嚼”错误的“啄木鸟”,一直“咬”“嚼”得万木葱茏,枝叶繁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