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新华网一篇《青海省乡村医生补助提高 总体水平将达每年15000元》的新闻引起高度关注,据青海省深化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乡村医生每年补助13000元,村卫生室水、电、暖补贴1000元,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给予1000元补助。(新华网 3月6日) 医改切身全民利益,是共同关注的话题。自深化医药卫生综合体质改革以来,各地争相探索,可谓不乏曲折与艰辛。青海的做法是按照医改“强基层”的目标顺势而为,结合当地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自我保障困难的实际情况,在地方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增加对最基层医务人员的投入,为解决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网底”问题,让村医这个最直接向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群体的保障所做出了努力,为其实实在在“强基层”的做法点赞。 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正在考验我们的勇气和智慧,青海提高基层补助的方式为基层“供血”值得借鉴,但增加对基层的投入不应简单的“一刀切”,取得学历不见得就可以提供优良服务,就青海城市中的社区和人口集中的乡村医疗卫生最差的也不是钱, 避免“空转状态”而充分发挥职能才是关键,对村级卫生补助也应向“最差钱”的边远和人口稀少地区倾斜。由此可见,建立起有效的补偿机制才是决定医改成败的核心和关键之一。 “三明医改”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极其明显的社会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的双重压力不堪重负,加之全国各地财力不均衡等因素制约,未能全面推广。为了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在公立医疗机构推行分级诊疗势在必行,分级诊疗在各地如火如荼的推行,推行中却受到来自供需方的共同阻力。究其原因,机制不畅是重要原因。 政府主导是本轮医改的方向,政府要对投入产生效益进行评估,笔者支持青海加大对基层的投入,但不鼓励将其简单的变成财政补助,应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切实发挥投入产生的效益。应通过增加投入达到调动乡村医生积极性的目的,并以此探索和建立对乡村医生投入机制。 “建机制”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活力。当前市场化手段调剂医疗市场,导致优良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向城市倾斜,造成医疗资源分配“倒三七”的现状,与政府投入的预期背道而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基层服务范围和能力不断削弱。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实现医疗资源重心下移,此次医改的投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医改事关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社会关注高。要解决医改这个世界难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建机制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增加政府投入要注重投入效益,运用市场竞争也要规范市场有序运行,鼓励医疗资源下沉更要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动,还要完善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圆满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宏伟目标。(王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