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华社发表专电题:“孤儿费”“扶贫羊”都敢动——盘点基层“硕鼠”腐败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扶贫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惠民补贴项目也日益增多,虽然困难群众得到了一定实惠,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农村扶贫腐败现象也在日益加剧。一些村干部利用手中分配的权力侵吞惠民补贴、困难救济、扶贫款项等时有发生,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迫于无奈敢怒不敢言,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稳定,也为扶贫之路设置了障碍。因此,各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现实中,少部分村干部之所以能够有条件贪得无厌,关键在于其集财、物、权于一身,更有审批、把关、拍板的种种权限。此外,由于乡镇监督太远、群众监督太软的现实困境,致使在部分农村,截留挪用,摊派克扣;虚报冒领,骗保骗补;吃拿卡要,“任性”用权;“横行乡里”,欺压群众等行为屡屡出现。可以说,这些群众身边的“蛀虫”才是最大的危害,决不能小觑。 可以说,农村惠民补贴腐败问题严重,除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之外,更折射出相关惠民补贴管理制度的缺陷,即惠民补贴使用缺乏透明,实行封闭管理。惠民补贴一级一级往下拨,每一级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公众看不到一本明白账。许多惠民项目款项的统计、发放工作都由村干部包办,而作为普通的群众很难知道实情,久而久之腐败之弊越来越严重。 因此,要杜绝惠农补贴腐败问题。首先,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方针,把监督权交给群众,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让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监督。其次,要抓好基层干部“入口关”,选好人;要抓好基层干部“教育关”,教好人;更要抓好“监督关”,让他们不敢也不容易犯错误。只有堵住了各种漏洞,村干部没有了乱伸手的机会和条件,惠农补贴才能够真真正正的落在群众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