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学籍偷龙转凤,教育之殇谁来终结?

时间:2016-06-20 14:18来源: 作者:琥珀 点击: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化于人,将人引导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再育人的阶段就出现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已经给被冒名顶替者注入了浑浊的思想,已经背离了教育真正的意义。江苏灌南20年前

江苏省灌南县是距离连云港市区最远的县城,也许是较为偏僻的缘故,这里很少得到外界的关注。今年6月,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小县城的平静。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

近日,一则题为“江苏灌南被曝20余年前千余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的文章刷爆网络。初看题目千余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数量之大令人咋舌;细看内容还有地方公职人员作为主角,并一直冒用的学籍名字生活至今,胆大妄为令人不齿。众多网友还调侃到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个阶段哪个国家把一个入学考试当作整个社会的基础”“学籍是我国教育最大特色”等也有人通过专业分析指出“千人顶替学籍参考,不是高考制度的错”,高考制度不应该背锅。学籍作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格的凭证,冒用他人学籍参考,可以说是剥夺了其他人的学习权利。而且很多人一直使用冒用的学籍名字生活到今天,这已经是冒用别人的人身权利。但是事件已经发生,与其探讨是否是高考制度的问题,现在更多的关注是怎样善后此次事件。学籍偷龙转凤是绝不允许再次发发生的,教育之殇必须终结。

回溯此次事件,起因是源于一封举报信。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被媒体报光后:网络上砸开了锅,但关注的焦点重要有两个。一是“冒用他人学籍参考”,认为高考制度缺陷;二是事件主角系地方公职人员,权钱交易,是否存在多方利益。而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很多人更愿意把更多的焦点集中到了后者。不管是20年前还是20年后,“冒用他人学籍参考”都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当时有预考和高考之说,“冒用他人学籍参考”也是冒用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中途辍学人员的学籍。但这并不能成为侵占他人权利的借口,这需要有人来纠正和终结。

梳理整个事件,冒用学籍参加高考,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几个客观条件:1.学校参与;2.老师参与;3.被冒名顶替者息事宁人;4.教育局默认。虽然“冒用他人学籍参考”还是要凭自己的正本事,但促成这一事实,牵涉人员广,这里面难免不存在各种利益,明知不可为而为,这是渎职;地方公职用人单位在用人时没有仔细审核,不知可为而为,这是失职。事件曝光后,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当时,很多学校都是如此干。目的缘何呢?既然是为了提高应届生升学率。但提高应届生升学率方法又很多,为什么要选取这种损害他人权益的方法呢?难道是为了利己,但现在看来这是损人不利己的事。当地教育部门的默许,学校管理者协助和教师的参与,终将是酿成了今天的弥天大祸。从方面看来,这也确实并不是制度本身的错误,这是人祸,是攀比心膨胀下的权力外泄。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化于人,将人引导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教育也是一种教授育人的过程,再育人的阶段就出现这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就已经给被冒名顶替者注入了浑浊的思想,已经背离了教育真正的意义。江苏灌南20年前上千名冒用学籍考大学的事件,那制度既然不背书,那谁来背书?相关部门是非应该沉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人人都说外国好?为什么中国教育不被看好?为什么一提到中国教育第一反应就是填鸭教育?为什么中国的创新人才那么少?难道是西方人比中国人聪明,我想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教育机构是否把升学率看得过重,而忽略了道德法制,如此这样与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教育部门的官员干的事都和教育本身没太大关系,切记不要为了让升学率数据好看,而触犯道德法律红线。

我相信,类似于江苏灌南县这样的集体冒名顶替学籍事件绝非偶然,也不是江苏灌南一地特色。谁都希望中国教育越来越来,希望在谈到中国教育时都竖起大拇指。20年前的事件已经过,责备不如改进,希望相关部门知耻而后进,清廉办公,辛勤育人,让更多人获得公平、公正的教育权利,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的绚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我的清华人文课笔记:提升人文素质

作者:梁金豹

打破古今中外的知识壁垒,打通文、史、哲的知识链接体系,从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和开放的认知空间,提升综合人文素…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