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以来,姚广在乡敬老院采购生活物资和日常用品进行结帐的过程中,采用将肉类食品、日常用品虚增采购数量,虚报酒类、茶叶和燃油等支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初共30次套取亚鱼乡敬老院工作经费23778元。最少的一次是2015年9月24日虚报猪心采购5斤,套取现金70元;最多的一次则是2014年6月3日虚报柴油229.8升,套取现金1600元。 近年来,类似养老金、扶贫款、补偿款等国家改革“红利”被蚕食的事件频频上演。大到成百上千万,小到几元、几毛,甚至几分,对于不法分子来说,哪怕是闻到一点扶贫款的“香味”,都会甘之如饴、趋之若鹜。既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还抹黑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对这种歪风该煞,对于这种“病人”该治。 在本案中,姚某从小到70元,大到1600元,无数次虚报而成功套取养老金2万多,数额虽然不多,但次数肯定不少。笔者不禁要问,在此过程中,姚某是如何突破监管的重重包围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监管在一旁“守候”? 众所周知,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地导致腐败。权力不管大小,都应该有严格监管的体系以防止其“出轨”。尤其是对于执掌扶贫款、养老金等社会救济款项的人来说,如何管好其手中的权力,更是防止弱势群体的“救命钱”不被窃取的有效手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弱势群体的“救命钱”经常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成为他们的“提款机”,想取多少取多少,想啥时候取就啥时候取,试问,监管为何不设置“密码”或者修改“密码”呢? 虽然不法分子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把戏,但监管不也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高招么?倘若是救济款偶尔被窃,很少被窃,说监管也会“百密一疏”尚可理解,但当救济款已经变成不法分子的“提款机”,频频得手、屡试不爽的时候,还能说监管是“百密一疏”吗?恐怕是“百疏一密”还差不多。 当下,如何管好弱势群体的“钱袋子”已是当务之急。一方面,让监管“动”起来,让制度“硬”起来,把得罪人的“坏事”干在前面,把不好听的“丑话”撂在前面,打消不法分子的歪念;另一方面,让问责实起来,让风气正起来,把伸过手的干部一一“法办”,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渐“修复”,更是各级组织和部门的应尽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