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期间,亲朋之间往往要相互吃请、赠送礼物。一些有求于握有实权官员的人,也把年节接触视为拉关系、“增感情”的最佳机遇,假拜年之名,行贿赂之实。《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在2015年涉及河南一些贪腐官员的判决中,有不少受贿事实就发生在春节、中秋节期间。这些官员往往辩解:“逢年过节,少不了人情往来,不能认定为受贿。” 千百年来,礼尚往来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人情——面子”社会关系格局。中国传统社会以来的“世外桃源”、“大同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都反映了“家国同构”的社会理想,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加之,传统中国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格局,在这种格局下,“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中国人自古重人情、讲关系,人情和关系是支撑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结点,构筑中国人“圈子”文化,满足情感需求。这种“圈子”文化在维护人际关系、家庭团结、等级结构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但在新时期下,传统的社会人际关系与现代市场经济因素相结合,呈现出商业化、利益化的特点。社会人际关系崇尚“熟人社会”和“圈子”,有熟人好办事,特别是掌握公权力的熟人关系更成为可利用的隐形资源,熟人社会热衷人情往来,特别是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假日,大批“糖衣炮弹”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向党员干部及亲属袭来,其目的已超越传统的人情关系,而是隐含一定的期权回报,企图以情感和利益来化解刚性的制度,达到各自隐含的目的。这将破坏正常资源配置方式的社会资源,造成利益侵蚀公权,这种对公权力的渗透必然会扭曲公权力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权力寻租。 人情往来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人们联络情感的方式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对于掌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而言,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就必须提高警惕这种人情面子关系背后目的是否隐含期权回报,是否会对公权力造成侵蚀,还提醒身边亲属对其严加防范,切勿让“人情面子”染指公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