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太不像话了,收了礼还不办事!”昨日,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李楼村村民纪先生告诉大河报记者,2013年,为了给家人办理低保,一家人凑钱给村干部送了500元礼金,但低保仍没有着落,纪先生的亲戚愤而将此事举报到当地纪检监察部门。1月15日,当年送的礼被退回。当地干部称,会尽快解决纪先生一家的低保。 众所周知,低保是国家施予低收入群体的一项特殊救助,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满含着各级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温情关怀,折射出以人为本的熠熠光辉。但在农村,作为“活命钱”的低保金却成了“唐僧肉”,频遭生活殷实的村官及家属染指,“权力保”、“关系保”、“人情保”屡见不鲜,一些真正的困难群众却没有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 此次媒体曝光的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李楼村村民纪先生,为了给家人办理低保,一家人凑钱给村干部送了500元礼金,但低保仍没有着落,再次放大了农村低保制度的漏洞。为何就是这样一个“最低生活保障线”却频频被突破?纪先生一家的实际情况,村委会其他干部不了解吗? 李楼村只有送礼才能办低保吗?纪先生一家的礼金是不是太少了,所以低保一直没有着落?到底是哪方面出现了问题?一个简单的低保办理,有文件,有程序,为什么想申请就那么难呢?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潜规则”,我们无法想象。请问,民政部门去哪里了?监管岂能是“病猫”?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对低保户缺乏相应的监督和审查,加之村干部大多是当地的“土皇帝”,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低保到底发给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村干部说了算。村干部染指低保的现象令人瞠目结舌、汗颜不已的同时,也不由得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这种怪状频现并成为“潜规则”,不仅伤了那些真正需要吃低保的困难群众的心,也让公众舆论很受伤。 笔者以为,要使农村低保免遭村官权力恶意染指,须多管齐下:一是要建立并健全城乡低保三级公示制度,利用公开栏、宣传栏,长期对低保对象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要建立低保听证制度,所有的低保申请人,都必须参加村里的听证会,陈述自己的困难状况;三是严把审核关,建立谁核查、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低保申请、审批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除此以外,民政部门也要主动出击,决不能对低保金一发了之,而应经常到群众中走一走,到低保户家中看一看,让那些“李鬼”及时现出原形。如此,方能确保这项德政工程的公益性和纯洁性,最大限度地避免“漏保”、“错保”、“骗保”、暗箱操作和权力通吃,实现“应保尽保,不应保坚决不保”的程序正义,让农村低保真正成为困难群体的“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