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专场拍卖会”如期在北辰区浩物汽车园开槌。这是今年8月初天津市正式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之后的首次公车拍卖。当天第一场拍卖的78辆公车,仅两个多小时就被“抢”光,成交率100%。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要求取消一般公务车消费。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车改”大幕徐徐拉开,而伴随着一系列车改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场上的公车拍卖业务也不断持续升温,据统计2011年至今,全国政府委托的机动车拍卖业务成交额已达46.6亿元。 公车拍卖是公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国有资产能否得到保值,尽力避免过多的国有资产流入私人的腰包。然而在此之前的车改案例中,2.4万拍出奔驰,600元拍出普桑的案例不止一次地发生,这就不由得让我们对公车拍卖产生出跳楼价、大甩卖的感觉了。 诚然,公车高价买进、低价卖出,确有“二手车”贬值这样的客观因素存在,但是价钱低得离谱、近似于赠送却不是客观因素所能影响的了。笔者认为,这里面肯定是有公车姓“公”的因素在作祟。 毫无疑问,公车改革的初衷是要为公车消费“减负”,然而,由于公开度不够,透明度不高等因素,不少地方的公车在拍卖中就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有的地方公车淘汰后,内部人员近水楼台先得月,直接以低廉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公众却并不知晓,暗箱操作嫌疑巨大。总之,由于监管的缺乏,问责的无力,公车拍卖的权力寻租空间巨大,令人发憷,而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公车改革陷入“越改越多、越改越乱”的困境,而这也反映出了当前个别地方干部不良作风的“病灶”。 在公车拍卖过程中,每辆车购置时间、购进价格、拍卖底价、最终成交价格等所有的环节都要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纪检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 惟有如此,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让出价高者中标,才能让公车拍卖出应有的价格,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