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贺少成 窦菲涛)连日来,本报连续报道了药房和医院廉价药难买的新闻,引发读者广泛关注。如何让廉价药重回“寻常百姓家”?业内人士表示,只有“让药企愿意生产,让医生肯开处方”,廉价药才能送到民众手中。 “以前用的氯霉素滴眼液只要1毛7分钱,现在用的小乐敦滴眼液却要23元。”“复方鲜竹沥液1年半前价格大约15元,现在涨到32元左右。即使这样,有些医生都不愿意用它,更多是开其他的自费药。”不少患者抱怨。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廉价药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远?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医生张晓乐认为,药企生产成本提高,是廉价药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药监部门目前推行GMP认证,要求药厂必须达到一定生产要求。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改造生产设施、增加生产设备,而增加投入的同时就得在药品上加价。 此前,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在招标压价及零售价格不能灵活上调的影响下,低价药品生产供应意愿下降。” 事实上,针对廉价药难买现象,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解决。去年4月1日,国家卫计委等八部门下发《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取消廉价药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药企调整药价,但必须在日均费用标准范围内:西药不超过3元,中成药不超过5元。这些措施意图为药企提供一定盈利空间,而廉价药也不会大幅涨价。 但目前来看,有些药企即使是在上述政策范围内生产廉价药,还是难以盈利甚至会亏损。 “市场经济条件下,廉价药短缺问题还应通过市场手段解决。”张晓乐医生认为,政府应放松对廉价药的价格限制,允许药企根据成本和供需关系适当调整药价。但不同于一般商品,药品是特殊商品,价格不能完全放开,国家还必须进行必要的管控。 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瑶则表示,政府可以考虑对无法盈利的廉价药生产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有关专家认为,要想提高医务人员使用廉价药的积极性,需要从根本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实现药品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联动,从而让廉价药重回老百姓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