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一条炮轰殡葬业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殡葬业盈利远远超过房地产成为“白色暴利”行业。清明前夕,一家名为福寿园的上市公司发布了自己的财务数据:连续两年整体毛利率高达80%,净利润率38.5%!而这,也是其所在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 当然啦,从新闻来说,殡葬业的高昂费用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乎每年的清明节期间,殡葬高费用、死不起等说法都会被拿出来抨击一番。 不过每年都是老调重弹却无甚改观,是不是该得好奇好奇了,简简单单的一小块墓地,怎么就天价了,怎么就难以根治了呢? 按理说,要降殡葬业的价格比房地产简单多了吧。它的成本好控制啊。以墓地的建设成本来举例,我们都知道房地产的地块竞标,影响因素必然是交通、配套设施,所以所谓的条件优越主要影响也在于此。但殡葬业的墓地选择其优劣取决于“风水”,地块则不需要配套设施,普遍集中于偏远的山区。 目前较为流行的做法是,社会资本与当地村委会、乡镇或者民政局合作,由对方出地,老板投资;即使征地,由于一般是偏远山地,地价也不高,一般每亩土地征地费用不过数万元,加上平整、绿化投入每亩5万元,道路、花岗石装修等投入最多5万元,折算下来,每亩土地成本不过20万元。 不过一亩土地一般可修建300-400个墓位,即使按照每个墓穴销售价一万元计算,每亩土地上所建墓地的销售额平均可达350万元。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公墓是免收营业税的,因此除去单个墓穴石料的钱——按20%匡算,和土地成本,开发商的利润近400%。 当然,这还只是最为保守的估算,墓穴价位越高,暴利空间越大,一般来说,利润是成本的10至15倍左右。价格超过10万元的豪华墓地,占地与普通墓穴相差不大,仅仅是“风水”和石料较好,开发商从中赚得更多。 对于殡葬业来说,与房地产行业的相似度其实并不大。我们能够想象到的引导殡葬价格虚高的原因有哪些呢?无外乎两点——垄断、刚需。地产和殡葬同时满足了后者,但是在前者的问题上,殡葬业却有着房地产无法企及的优势。 事实上,很多人会说,国家已经很早就开始将民间资本引入殡葬业,已经形成充分竞争的状态了。确实,类似的说法已经10多年了,不过看似充分竞争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呢? 以最大的殡葬市场——上海为例。上海民政部门网站显示,目前共有44家经营性墓园,其中,有29家为市、县级民政局直属或是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也就是“国”字头的事业单位;5家为企业出资与民政局合办的;10家为企业自主经营,其中前文提及的福寿园集团旗下2家。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官”字旗下的殡葬企业高达34家,占比77.27%。 这里面反映的一个问题是,隶属民政系统的殡葬企业占据了市场主体,而殡葬行业的管控权恰恰又是在民政系统手中。因此,其市场定价、游戏规则和参与人主体,实际上形成了一种看似充分竞争之下的集中。 政府定价、政府定规、政府参与,说白了就是经常看到的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剩余不多的市场交给民间资本运作,这里面存在竞争的可能吗?第一,全国符合审批规则的墓地资源属于人为的稀缺状态,绝对意义上的卖方市场,并且卖方有绝对话语权,不需要降价竞争。第二,民营企业即便降价形成竞争状态,不要忘了,未来墓地的审批,实际上还是把握在竞争对手的上级单位手中,民营企业抽风了跟自己的管控单位对着干? 从这个角度来说,殡葬业和房地产的相似又是巨大的。简单来说,这两者的利润和天价都是源于政府需求。房地产的拿地成本占到销售额的40%,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类税费。因此,地产的天价源于政府财政的需求。而殡葬业也大抵相同,看似充分竞争的背后,是政府高度把控的话语权和游戏主场。很多人说殡葬业的高利润是用于补贴火葬领域的亏损。然而就目前而言,民政系统把控下的殡葬行业已经彻底成为一块肥肉。 以中国老龄化每年1000万人死亡的速度来说,这块市场份额只能是进一步的增长。有没有可能消弭这种问题呢?我认为还是有的。 第一开放市场,第二政府定价,第三,民政系统领域的公墓严格规定其公共服务的性质而非营利性单位。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调——市场的部分交给市场,公益性的部分则要靠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