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企国资改革将迎来关键一战。倍受人们关注的国企薪酬改革,也将提上议事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改革和健全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让人无限遐想。国企薪酬机制究竟将如何改革?怎样才能在“激励”和“约束”中走出一条合理的路径呢? 国企薪酬存在“压力差” 一直以来,社会对于国企薪酬结构都有颇多议论。一方面,国企内部与外部间存在“压力差”,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抱怨压力大、竞争激烈,认为高付出就应有高回报。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内部的薪酬结构上也存在“压力差”:管理者薪酬高企,基层员工的收入捉襟见肘。 常言说,“有压力就应有动力”,但国企薪酬的“压力差”,未带来“动力”却常常导致“误解”。国企外的人认为,国企高管拿高薪,都是拜“垄断”所赐,和付出没太大关系。国企内的管理者认为,薪酬降低将造成人才流失,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将让国企在面对外企和民企时处于劣势。几番争论,结果并不明朗,上下、内外的“压力差”越积越大,改革已势在必行。 “排排队”是个好办法 谈及今年的国企改革,《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亮了:“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分类推进改革”。这就好比让国企排排队,也让人们看清楚哪些国企是“公益为主”的国企,哪些国企是面向市场的“商业型”国企。而商业型国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国企和“垄断类”国企。 当国有企业区分了不同类别后,改革就相对容易推进,薪酬问题也较好解决。国企薪酬的争论,很大程度上是“身份”之争:企业效益究竟是靠市场中搏击风浪,还是靠垄断地位和政策扶持获得的?前者的管理者可以界定为“职业经理人”,拿高薪不在话下。而后者的管理者则在某些意义上更像“干部”,薪酬就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 谈及薪酬,人们常拿“市场经济”说事儿。但问题是,充分竞争的市场和垄断的市场本就天壤之别,因此通过“排排队”的方式推进国企改革,并与薪酬配套,或许是个好办法。 “准确界定”,“分类推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寥寥数语点明了方向。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当规则更加明晰,就不会带来更多的抱怨。而制度设计更加契合实际的时候,国企内外的“压力差”也会越缩越小。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国企改革就会迎来崭新的春天!作者: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