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太平庄村卫生室时,看到的是一处只能摆放几张输液椅子的房屋。如今,一座9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已经建起,更为重要的是,“村民看小病不用再出村了!(中国新闻网 3月2日)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小康社会大抵就是全中国的百姓都能有所居、有所学、有所养、有所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的居住、就业、就医、就学等与生活休戚相关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大部分的百姓都沐浴了城乡医疗改革的春风,得到了实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看病难”仍是一大突出的问题,例如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太平庄村卫生室仅能承担该村村民中小部分人的“小病小灾”,空间的狭窄使得村民在输液时仅能坐在椅子上,患者多时还需要站着打“点滴”。有时候,乡亲们即使患一些简单病症,也不得不搭班车到附近的乡镇医院,甚至到百公里外的赤峰市区医院就诊。笔者认为,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势在必行。 事实上,一直以来,李克强总理始终把亿万农村居民的医疗健康保障放在心上。2015年1月19日,他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笔者认为,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力度,让小诊所也能解决大问题须得是加大投入与培养村医人才相结合方能见实效。 首先加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应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在全国配备乡村医生,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大医疗投入,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购置,卫生室空间大了,增加了病床,如此村民的小病小灾完全可以在村中解决了;其次标准化的卫生室里必须配备足额且尽心的村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群众有所医。因此国家卫生部门应提高村医补贴,同时对乡村医生开展免费培训和脱产进修,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更好地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他们扎根基层,全心全意安心从医。 笔者坚信,只要将这套组合拳打好了,偏远地区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定能解决,小诊所也能解决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