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高仿真”假币不存在,社会公众不必恐慌。针对新华社25日播发的《(新华调查)粤东现2.2亿元假币大案,制贩假币为何屡打不绝?》一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所谓“高仿真”假币,社会公众不必恐慌。只要大家在现金较易过程中稍加谨慎留意,就能够有效识别假币,保护自身利益免遭损失。他表示,辨识钞票真伪知识在央行网站以及在各商业银行网点配备的宣传折页上均有详细描述,查询简单、获取方便,老百姓可通过这些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识别知识,加强防范意识。(2月27日新华网)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假币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跟真的一样。但现如今不法之徒制造假币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设备越来越精良、假币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却是不争的事实。见诸媒体的诸多涉假币案件,也都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因此,“高仿真假币不存在”的说法值得商榷,甚至还有玩文字游戏、推卸责任之嫌。 我注意到,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是在特大假币大案被媒体踢爆后发表这一说法的,其“稳定人心”的用意非常明显。公众当然不必对假币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但同时也需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只能给坏人和假币造成可乘之机。相关部门客观地公开真实情况,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更是一种提醒和警示,反倒可以为打击假币犯罪营造高压氛围、形成群防群治的合力。 其实,假币算不算“高仿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同样的假币,辨别力强的人(比如银行职员)或许很容易就能识别,而对普通人特别是老年人等群体而言,却可能上当受骗。人人都具有足够的辨识假币的知识、每个人都对假币存有足够的警惕,只能是理论上才存在的理想状况,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制售假币了,市面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假币在流通了。 毋庸讳言,近年来银行存款丢失、虚假ATM机甚至山寨银行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确实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老百姓主动学习相关识别知识、加强防范意识,当然是必须的。但类似事件的增多,无疑还是从一个侧面说明,金融等部门的工作还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相关部门切勿轻言“高仿真假币不存在”,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公众提醒一下、警示一番,而是应当自觉承担起责任,做好内部管理,配合公安机关加大对那些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15/0227/05/AJEHOJPP0001124J.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