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查出问题之后,急于新编一大堆制度文件,说是“亡羊补牢”;巡视过后,应对反馈意见,也是拿一大摞制度文件来表明“已经整改”,实际上都是些应景之作。这种糊墙压箱底的“制度”,又能禁得了啥、唬得住谁呢?《人民日报》(2015年02月04日 01 版) 自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以高压态势力推反腐,势必让中国政治生态恢复到风清气正的状态,于是一个个戴“大官帽”的“老虎”被打,一只只地方“苍蝇”被拍,我们看到了政府反腐的决心。如今,领导干部不再敢乱占用公共资源谋私人利益,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也是尽量轻车简从,揪出来的作风问题都一一曝光、惩处,老百姓拍手称快。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反腐工作使出了“大力气”,也收获了“大效果”。 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一些不明显的问题也被掩盖了,在全国都掀起了“反四风”抓整改落实的行动,而一些单位仅仅把行动的脚步停留在“纸上谈兵”,上级部门一说到查摆问题,就开始整理一大堆文件,谈所谓的“问题”,其问题也基本都是不痛不痒,说整改,就又是一大堆文件,表明已经做出了整改,真正整改的效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制度能制还要能“治”。机关单位制定出了很多制度、措施等,制度制定的时候还是费了很多精力来考量、调研,才制定出了适宜的规定,但制度制定出来没有付诸于行动,没有相应部门来监督实施、推动运行,制度也就只是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制度就成了应付上级的对策,起不到“治病”的效果。 制度的制定就是要针对一定的问题或者是不良风气进行整改,达到整治的效果,亦或是对一种行为做出一种规范,以求整个机关单位的人员都认真贯彻履行,但现如今,大多数的制度制定出来之后就无人问津,制定的时候很给力,落实的时候就毫无动静,最后,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制度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权力”,管的了谁?守得住什么?别让制度成为了压箱底的废纸,好的制度,只有得到贯彻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