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截至1日上午11点,有36人死亡,47人受伤。除7人因轻微伤离院外,其余40人全部在院治疗,已查明身份的有33人。其中,伤员以年轻人为主,男12人,女28人,其中重伤13人,轻伤27人,重伤员尚未脱离生命危险。(1月1日中国新闻网) 每年在辞旧迎新的时间,我们总想以一个难忘的事,有纪念意义的事来辞去旧年迎接新年,其实,这仅仅是时间年轮上的一道分界线,对我们的生命历程而言,最多是一个过去的驿站。而发生在辞旧岁迎新年之际的上海踩踏事件,已经让36个鲜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这个“驿站”的门口。死于一个这样跨年的欢庆节日里,悲痛会愈加深切。 惨烈的悲剧令人痛惜,深刻的教训必须认真汲取。对这起踩踏事件的反思,不同于一般的意外事故,不仅在某些细节上,诸如有人“散发美钞”,有人散发“代金券”等,即使最终调查确实存在,也只是增加了一个追责对象。如果要追究责任,并非因事件的偶发或严重而变得复杂,除去人为的作恶,对应到实际中,真正的问题应该出在拥挤上。而这种拥挤,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会出现在每一个有便宜可沾的场合,只是规模大小而已。一种挤到头排就得利的社会风气,在任何有利益得失的环节上,都全力以赴、各不相让。这时的秩序二字,都被忘得一干二净,而最起码的先来后到的秩序概念,并没有因潜在的危险而让人顾忌,民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能力也不复存在了。而当一个大规模的既没有风险意识,也没有自救能力的群体一旦失序后,是回天无力的。如此规模的人群发生混乱,要在瞬间得以平定,光靠警力的维持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提醒、警示都要有对方的响应,失去这种双方的互动,靠一方的制止必然杯水车薪。对严重混乱的局面是力不从心,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综合治理体系,保障公共活动安全的责任和压力,不能全部集中于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和个人也要参与治理并分担责任。此次上海踩踏事件起于细小的诱因,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一些市民、游客的个人素质和文明素养存在严重问题,在公共生活中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秩序观念,缺乏克制忍让、协商合作以及与他人和环境和谐共处的自觉,认知和抵御风险、自救和他救等多方面能力都亟待提高。 发生在公共场所的踩踏事件,上海不是首例,近年来全国各地已发生过数起或大或小的踩踏事件。当然,它也不仅仅发生在我国,而是全世界都面临的公共安全难题。虽然是难题,但只要我们个人素质和文明素养高一点,多一点细心,多一些防控预案,还是可以尽量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从已批露的信息看,此次踩踏事件至少有三方面教训值得吸取和铭记。一是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禁止商家在公共场所搞促销活动。二是制定公共场所安全预案,人流一旦趋于饱和,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三是加强青年公民安全教育,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此次踩踏事件36条鲜活的生命又离开了我们,我们无回天之力,但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悲痛和怀念变成提高我们思想素质的首要任务,提高我们踏实工作的动力,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文/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