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羊年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在外奋斗的人们已经开始提前计划着回家过年的日程。由于今年火车票预售期由原来的20日变成现在的60日,上海一对夫妇为了抢到一张“心仪”的票,十多天来,他们已经囤积了从2月4日至15日共21张回家的车票。(12月19日《文汇报》) 如果仅从个人权利和不违背乘车买票的相关规则来看,这对夫妇囤票回家的行为本没有什么不妥,也不值得舆论的过度关注。然而,在很多人都因票源紧张而买不到票的当下语境中,这种无限制占据公共资源的个体行为,其带来的,必然是售票服务上的额外投入与售票秩序上的更加混乱,于此来看,公众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与指责便自然而然的在情理之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较之于规则与公民权利的天然合法性,批评与指责的做法最多也仅是从公共理性和个体行为自觉的方面对囤票行为进行施压,其起到的实际效果显然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设想,这也正是民众最为纠结的地方所在。因为对囤票行为的抵制,我们除了将希望寄托在乘客的理性行为外,却并不能从现有规章制度上找出任何反对的理由。这无疑会在客观上纵容着乘客买票的不理性。 然而,这道悖论式的现实考题该如何破解,却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各方在这场“考试”中的诚挚表现。对铁路总公司而言,预售期延长本身是其售票服务的一个改进,但是,制度上的改进究竟能否在实际运作中给民众带来切实的方便,却取决于铁路方面在这一制度施行过程中的反思力度。如果铁路方面能够从当下“混乱”的预售中看到这一制度存在的诸多不足,并能从中提取退票、改签、或者车票不足等方面的关键数据,从而在此基础上对预售政策经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再规划,或许,明年的春运,这些棘手的乱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规束了。 那么,怎样的再规划才算合理的呢?在我看来,无论它从何处着手,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都必须要涵盖。其一,从退票及改签数量反观这一政策的实际效用,它给民众带来的方便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这必须得以总结;其二,对恶意囤票的行为,并不能一味纵容,对一些短时间内退票数量巨大的乘客,铁路部门当然可以通过退票费杠杆对其进行限制,或者,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同一车次、同一时间段的购票次数进行合理限制。其三,囤票行为的最终指向,仍是铁路运力不足,那么,铁路部门更需要从中看到自身运力存在的问题,通过增加临客、优化线路等方式将这一行为扼杀在摇篮中。 诚然,预售期延长是一项新生的制度,它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但这并不等于铁路部门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视而不见,在一定程度上讲,铁路部门对这些问题有多大的重视力度,其在问题解决上就能体现出多大的诚意。在当下语境中,我们当然可以对这一预估不足的囤票现象予以宽容,但若铁路部门对这些宽容熟视无睹,那么,民众对它的信任必将在这样的现实考题中将至冰点。刊20日《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http://epaper.nandu.com/epaper/A/html/2014-12/20/content_3364135.htm?div=-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