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不急”到底该如何“加急” 记者从北京急救中心及本市多家医院获悉,目前医院急诊科的患者中,70-80%都并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车抢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资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车。(12月16日《新京报》) 非急诊患者占用急诊资源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由此来说,急救车患者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急诊患者70-80%都并不需要利用大医院的急诊资源不过都是急诊资源被滥用的表征而已。 如何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已经困扰我国医疗界很久。早在2011年,卫生部就公布《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试图按照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但这种原则性指导更需要的是具体能够落实的细则来匹配。如何将“急诊不急”从原则问题细化为具体细则,很多医院开始探索。 实际上,急诊分级在国外早已经有很成功的尝试。而且恐怕很多人也都在影视剧中见识过,比如在二战中,美国战时医院对送到医院的患者就是分级诊治,医生根据病人的受伤程度,分出哪些需要立马救治,哪些可以缓缓,哪些不需要主治医生,护士就可以处理的等等。这种急诊分级不难想象,要想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一是需要医疗资源有合理的配置;二者就必须要赢得公众的理解和尊重。 其实,很多患者之所以看急诊往往源自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例如普通卫生服务站不仅数量少,医疗水平亟需提高,而且还往往周末不上班;再比如,在夜间医院的门诊业已关门……医疗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合理,提高了公众看病的时间成本。为了图省事,公众挤占急诊资源再正常不过了。 而对于与公众的沟通上更需要下功夫,如今医院的门诊是越分越细,很多人看病并不知道该去哪个门诊。在这种因素下,急诊也就成了万能的解药。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建立急诊分级,必须依附于医院良好的导诊服务和耐心的沟通服务。一个大型医院,大厅就一两个导诊员的情况继续改善。 总的说来,要想急诊不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关键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这就好比公众到商场购物,充满为患者考虑的咨询服务、导诊服务、门诊安排等等都决定了公众看病时的服务感受。当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院,将诊治服务做到人性化,比如提高社区医院的服务质量,推出节假日和夜间的普通门诊服务等等,才能将患者分流出去。 理解患者看病时的心理,站在患者角度上进行急诊分诊改革,当医疗服务满足了患者们的基本需求之时,急诊分诊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建立在这种认同之上,急诊不急的问题才能够解决,急诊分诊制度才能够拥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