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梳理部分地区离职公务员近年的数量变化,采访数十名不同工龄、岗位的厅、处、科级公务员发现,大多数体制内人士认为,公务员离职潮远没有到来。部分地区数据也显示,2013年公务员离职人数和前几年并无大的变化。(11月29日 《北京晨报》) 一直以来,关于公务员的各类报道总是能吸引公众的普遍关注,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十八大以来出台的“八项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几轮巡视等,催生了公务员新焦虑症,第三波公务员离职潮已经到来。公务员离职潮真的到来了吗?是个别现象引发关注,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有一点也值得关注,今日,轰轰烈烈的“国考”拉开了序幕,区别于以往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此次媒体把“国考”大多和“降温”“创新低”等词汇联系起来,今年“国考”全国共有140余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虽然招考人数刷新历史新高,但是本次国考的报名人数和平均竞争比都创下近年新低。难道二者之间有类似蝴蝶效应般的联系? 早些时候,平阳一38岁副县长辞官,引发了公众的普遍热议,网上一片调侃之声:公务员好待遇去哪儿了?真的是官不聊生了吧?其实,纵观近两年来网络上传播着的公务员辞职信,其主线就是“我为什么要辞去公职”,离职的原因用网传段子来说,辞职无外乎两大原因,一是钱给少了,二是心受委屈,总的来说,对于公务员离职公众最基本的情感色彩总饱含着调侃和不屑。。 实际上,稍加思考,公众真的犯不着对“公务员辞职潮”另类解读。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开放,人们的心态、追求、选择、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有的观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人辞官不做,更是对中国社会牢不可破的“官本位”意识是一次强有力的应战。另一方面,每一个人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和自由,可以选择从政,也可以选择经商,在任何阶段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为官者在位时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把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本身就值得点赞,下海后,凭着自己努力打造一片天地依然值得称道。 总的来说,官员主动辞职这样的事情很平常,官与民之间本就应有一种常态化的转换机制,实现这种转换机制,不仅需要全社会不断消解“官本位”意识,还要靠制度有效遏制“官本位”的产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社会发展,体现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互相流动、相互交融和相互平衡。那么,如此的话,又何须戴着有色眼镜“无下限”地另类解读公务员离职呢?(文/晟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