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一向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他不仅在天津、江苏等地考察时与大学生“村官”亲切交谈,还曾就大学生“村官”问题进行讲话。回复信件、群发短信——这两样虽然让大学生“村官”们有点“意想不到”,却也是一种无比温情的鼓励和鞭策。(12月2日 《人民网》) 从2008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已有数十万大学生村官活跃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是党中央着眼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思想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村输送培养建设新农村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但大学生村官也面临着思想观念“左右摇摆”、扎根基层“水土不服”等实际困难,需要各级党组织的关心爱护,让大学生村官能扎根基层,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放飞梦想。 “村官”困难之一:思想观念“左右摇摆”。部分大学生干部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迫于就业压力,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考虑,把到村(社区)工作作为下一个更好工作的跳板,投身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或是由于心理期望值过高,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定位较高,认为自己是高学历、高文化,到基层工作是“大材小用”。 或多或少的存在“主人翁”意识淡薄。大学生“村官”尽管担任村(社区)职务,但基本上没有明确分工,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仍停留在面上、文字材料等方面,甚至有些大学生干部长期借调到乡镇、街道工作,在基层的磨合锻炼不够,与农村、社区没有建立起深厚感情和紧密联系,造成大学生干部的主人翁意识相对弱化、淡薄。 “村官”困难之二:扎根基层“水土不服”。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不对口造成“先天不足”,对农村(社区)的环境、现状了解不深,特别是对农村生产适用技术(如农业种植、养殖)、农村政策、农业经营管理、乡情村情及农村生活常识了解不够,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干部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在基层存在现实条件与自我期望矛盾。由于缺少理解和支持,又面临资金不足、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等问题,使大学生干部成为“看客”、“花瓶”,逐渐产生“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的心理落差。基层的盲目使用也阻碍了大学生村官的健康成长,很对大学生干部名义上是支部副书记、主任助理,实际上是最勤快、最听话、最得力的“短工”、“杂工”,随叫随到,实际上,大学生“村官”对村(社区)里的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着、琐事可管可不管。 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克服困难、搭建平台,让他们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笔者认为一是要建立培育体系,打造优秀人才,保证大学生“村官”学有所成,二是要坚持知人善任,发挥人才优势,保证大学生“村官”干有活力,三是要创新流转机制,实现长效发展,保证大学生“村官”奔有方向。大学生“村官”的成才也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怀,相关工作配套机制还在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同时,希望大学生“村官”严格自我要求,在基层志存高远、磨练意志,做到“立志”; 珍惜机遇、虚心学习,做到“博学”; 注重实践、大胆工作,做到“笃行”;实现由一名大学生向一名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笔者相信,大学生“村官”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做到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在自我突破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抓住机遇、放飞梦想,在基层成才为懂经济、会管理、善发展的复合型大学生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