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 (人民日报) 有这样一句歇后语说得好“猪鼻子插葱——装蒜”。然而据人民日报梳理报道,一些领导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如:“三头干部”、“田埂迪斯科”、洋腔洋调古人云、“乌龟缩头”、“一只又只再一只”等,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不免让笔者疑问,这样人为的刻意杜撰“功绩”,添加特有渲染色彩的“真实”记载,是我们佯装下基层干部在装的哪门子“蒜”?这样笨拙、恶劣的表演,是真诚的付出还是穿帮的“跑龙套”? 下基层,实则是干部作风的试金石。然而有的乡镇干部下村,要么和村干部约个时间、定个地点,匆匆忙忙握个手,三言两语往回走;要么坐在接待室,任凭汇报人胡夸海吹,不加分析地频频点头;或者一身名牌,皮鞋锃亮,走在田埂上,生怕弄脏;或是下基层开座谈会,面对群众讲个话、说个事,满嘴“跑火车”;又或者坐小车下基层,转一圈,便打道回府。等等如是,虽然可能只发生在少数干部、少数地方,但无疑是“不打自招”的形式主义再现。岂知这样既损害党的形象,也败坏社会风气,真是不能小觑,更不能掉以轻心。 说到,机关干部下基层,它的重点应该在一个“下”字,它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主要形式。就如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如果佯装下基层,怕打湿脚,拍弄脏鞋,找不到解决问题口子,拿不出解决问题点子,没有形成指导基层路子,全把下基层当做游玩、放松、呼吸新鲜空气的好机会,当作游山玩水好契机。甚至在基层干部的陪同下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夸夸其谈,哼哼哈哈。这样“身”到而“心”未到,如过山车般“潇洒走一回”,却反倒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作为为老百姓办一点事就到处高调宣扬,追求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报纸上有名的“政绩”谎言,着实是党性不纯,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不强的表现,是装着和老百姓以情换情、以心换心为民的“蒜”。 做实在事,才是领导干部熟悉基层,处理实际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服务群众的一种重要体现,是利党利民的“双赢”之策。如果像报道中这样怕在田间地头的躬身弯腰;怕为民众办实事;怕在百姓灶火边、板凳上说家常话、贴心话。说的是古人云、洋腔调的不着边际;做的是“乌龟缩头”做法;吃的是“吃了一只又只再一只”;想的是歌功颂德,标新立异,这样何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何以下得来、蹲得住、处得好?诚如有群众所说“装样子、摆架子、搞忽悠,群众肯定要换频道。” 早晚会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佯装下基层干部真的应该警醒了, 这样只注重形式上的“身入”,而没有带着真情实感的“心入”的“深入基层”,只是作秀走过场,那只会是深入的空中楼阁,难免会让落实工作双脚踩空,使党群干群关系由“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成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匆匆而过的“客官”。更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缺乏亲和力和感召力,不知道群众思什么、想什么、需什么,让下基层沦为“一阵风”、“走过场”。愿我们的下基层不在变为“装蒜”,成为真真正正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政绩工程。(文/鱼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