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常常用到特写镜头。它通过突出某个人物局部或物品细部,或展示内心,或烘托氛围,给人深刻印象。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干部佯装下基层,留下不该有的“特写镜头”,让群众侧目甚至反感。(12月1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下基层是对干部最直接的锻炼,是紧密联系群众的最好表现,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最佳方式。但是,某些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却没能充当一个“好演员”,反而是留下了不少不该有的“特写镜头”。笔者感叹,这些下基层特写镜头,羞红了谁的脸? 在一些官员心里,视下基层为一种“走过场”,经常装模作样的佯装下基层。部分上级领导到基层调研、检查工作,匆匆忙忙握个手,三言两语往回走的“接头干部”;向老百姓解答政策含含糊糊,被求指点一问三摇头的“摇头干部”;坐在接待室,听当地领导口头汇报工作,不加深入调查分析频频点头的“点头干部”;这些干部下了基层,能切实了解基层情况,为群众解忧排难吗?恐怕,这样的干部多下几次基层只能让群众反感。 心不诚烧香不才灵,心中没百姓才不入百姓门。这也许就是那些干部下乡没有给百姓留下精彩特写的缘由。这些干部要是有进庙堂烧香一样的菩提心,要是有回家看父母一样的孝敬心,我相信他们留给老百姓的一定是另一幅没忽悠、没架子、没装腔的实实在在的特写。所以,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多与群众聊一聊,多听群众说,少听干部汇报,这样才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村情民意,才能了解到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真正为群众解难题。 笔者认为,领导干部下基层,不能只是摆摆样子,做做秀,而是要做到心中有基层,心中有群众,真正做到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的事务大于一切。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心和群众想在了一起,劲使在了一起,才能抛开形式主义的杂念,一门心思研究和解决问题,才会留下让群众满意的“特写镜头”。(作者:曾阿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