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曝光的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从无期徒刑减刑至17年3个月。当年被免职的3名石家庄市领导悉数复出。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2008年至今的突发事件被免干部50%起复,悄悄恢复了以往的“待遇”。(来源于:人民网) 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当然,没有人想把受过问责的官员“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从实际操作上来看,问题官员复出也是很多的。不过,笔者觉得,“问题官员”复出需要“打开天窗”。 诚然,一些被免职的干部却在不久后又悄悄被起用,几年不见便又东山再起了。也许他们太小看公众的记性或太信任公众的宽容心,总觉得群众能及时淡忘,最大限度宽容甚至默许。但事实上,公众并没那么好糊弄,交差式的免职再随便找个借口复出,怎么看都是一出唱给群众看的戏,给群众一个聊表安慰的假象,但一旦真相被戳穿,吐槽声音肯定会如期而至。 当然,就我国当前的干部管理与评价制度来说,受了免职等处分的官员,被免去的只不过是之前其所任的职务,其劳动权甚至干部身份都是存在着的。让他们在查清问题、承担了相应责任之后,再找个合适的岗位,重新加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队伍中去,并无不可。问题在于:作为公共事件中被免职的官员该如何复出?能不能别总是“静悄悄”的?的确应该“打开天窗”来亮话。如果说,官员免职都走过场,成为临时性救场手段,那惩处还有何威慑可言,群众自然也就难以信任政府,信任法律。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在给政府公信减分。 显而易见,不是说问题官员不能再被委以重任,更不是让免职干部就得把曾经的过错背一辈子,但若背着群众悄悄进行,说不出个所以然,公众自然难以买账,很难不怀疑背后的权力庇护和暗箱操作。要让问题干部起用不招致非议,就要公开干部起用程序,让群众知晓并鼓励群众建言和监督,确保问题干部真正改头换面,能担当起重任。 人们常说,“明人不做暗事”。既然曾经被免职,再次复出,总应该有一个公开接受人民监督的姿态。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交待,就复出了,说是 “低调”也好,“静悄悄”也罢,都难免让人觉得,其背后隐藏着自知理亏和自证猫腻。这样的复出,岂能不让人纠结?因此,问题干部起复要“明”更要“正”,才能让惩处落地,让改变落实,让起用有说服力。(文/李子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