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市纪委监察局获悉,成都市日前下发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即日起至12月底,成都市将集中整治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问题。12月5日前,所有领导干部都将公开承诺“拒收不送红包礼金”。对查处的领导干部收送红包礼金典型案件,将点名道姓进行内部通报,或在“廉洁成都”网站公开曝光。(11月24日新华网) 据10月9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在对收“红包”及购物卡的专项整治中,共10万余人主动上交“红包”及购物卡、涉及金额5.2亿元,查处2550人,涉及金额2.5亿元。如此“成绩”,也从另一方面表明,治理和清理收受“红包”,尤其对打着“人情往来”收受“红包”的现象,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下真功夫、苦功夫。 公务人员收受红包礼金,既败坏党纪政风,也扰乱正常行政生态,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但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礼金,各地各级也都采取了集中治理或清理,但是,从近年来查处的贪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贪官都有收受红包、礼金的行为,而且多数贪官都是从收受红包、礼金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也可以说,面上看收受“红包”的少了,而转入“地下”的现象却多了,收受“红包”现象,并没有得到真正刹住,“顶风违纪”者有之,甚至还大有人在。 曝光也好,奖励也罢;处分也好,免职也罢,虽然能起到一地一时的效果,对收“红包”礼金官员的身份和姓名进行曝光,是对官员本人及时改正自己违规行为的督促,同时可以震慑其他官员,让公众看到政府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决心,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杜绝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现象,甚至还会出现或不断出现收受“红包”的各种新“翻版”,从而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领导干部收受“红包”的现象必须得加强制度的完善,将不正之风束缚于制度的“牢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