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孝道,弘扬传统文化,最近,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但其中一则“埋儿奉母”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少市民看到后称太瘆人,难以接受,甚至批判其为“愚孝”。(10月26日中国广播网) “埋儿奉母”讲的是晋代郭巨的故事: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对于郭巨的行为,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将其与“老莱娱亲”一道,列为最使他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两件事,并表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可见,早在80年前,“埋儿奉母”的“愚孝”思想,就已经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判了死刑。谁曾料,如今它却又再度还魂,而这多少借了传统复兴的东风。 这些年,传统复兴成为中国文化界最受人关注的一个现象。那些曾经一度遭人摒弃、蔑视的文化传统、教义纷纷回归主流,受到社会公众的追捧。对此,如果我们站在文化拨乱反正的角度来看,无疑应该肯定其积极意义,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繁冗芜杂,不加辨别、一股脑地加以反刍,非常不足取。这在此次六安公益广告事件中表现得再明显不过。 平心而论,六安市制作这批公益广告,目的无非是出于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良善考虑。问题在于,中国历代所积累的孝道资源实在太过丰富,且又良莠不齐,尽管有些糟粕比较容易被辨识出,但更多的却可能以一种改头换面的形式,不为人们所察觉。就像这一次,隐藏在“二十四孝”外包装下的“埋儿奉母”,不仅躲过了负责选用的官员们的眼睛,就连具体负责的制作单位,都没能及时发现这其中的问题,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事实上,无论是文化还是道德,都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没有永远的精华也没有永远的错谬。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时,保持一种批判性接受的态度,既不通盘否定,搞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避免不加思考地全部吸收。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来看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道德遗产,是精华的继承吸收,已过时的则坚决摒弃,至于暂时还有争议的不妨先搁置起来,留给时间来处理。 而作为政府,在作出任何一项涉及文化和传统的决定前,都应该多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征求下社会公众的看法。换言之,六安市的相关官员在拍板决定使用“二十四孝”作为公益广告的内容前,要是能与外界沟通一下,那么目前的尴尬完全可以避免。在这个意义上,此次公益广告事件不仅是个文化传统的取舍问题,更涉及公权力的运用习惯。相比前一点,后者的影响或许更大。新闻来源:http://china.cnr.cn/yaowen/201410/t20141026_51666312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