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细心的溧阳市民发现自己单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溧阳”写成了“凓阳”,“氵”变成了“冫”。现代快报记者向相关发证机构求证,溧阳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解释是省里的系统出错,承诺错别字也不会影响之前颁发的证件使用。(10月10日 现代快报) 溧阳质量技术监督局一位姓陈的工作人员承认溧阳的“溧”字在以前系统录入时就出现了错误,这名陈姓工作人员坦言,这个错误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今年9月底已将错别字更正,之前带有错别字的证件仍然有效。虽然相关工作人员也承诺了这个错字不会影响到证件的使用,但是作为政府,每一个证件都是经过重重审核的,为什么这个错误能够延续如此长的事件呢? 作为质量技术监督局,这么一个需要非常严谨态度的部门,居然在颁发证件的时候连续多年出错,连自己部门所属的地区都搞错了,可见相关工作人员是多么不走心,这样的工作方式,这么马虎的态度真的能够对各单位的质量技术起到监督作用么?而如果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那么这个部门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政府部门公布的信息出现错字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很多时候也是情有可原,毕竟人不是机器,怎么可能不出现错误呢?但是政府部门代表的是官方的威信,如果老是出现这样的错误,不仅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更是会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作为政府部门,为了应对汉字危机,应该首先站出来,做到带头作用,至少不应该错字频发。(唐爱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