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25日的晚报报道,近日,嘉兴市市场监管局对市场上的眼镜质量进行了抽查,结果显示,在被抽查的20个批次中,有多达9个批次不合格,整体合格率只有55%。一些眼镜生产、销售单位因此被行政约谈,要求对照不合格项目开展自我检查和清理。此次抽检中发现不合格产品的商家被责令限期整改,涉及不合格批次产品已经全部下架。 眼镜业作为世所公认的暴利行业,其价格之畸高有目共睹。据说长期以来眼镜业流行这样一句话:20元的眼镜,200元卖给你是讲人情,300元卖给你是讲交情,400元卖给你是讲行情。但考虑到眼镜之于近视患者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这些年近视率的逐年攀升,近视人群的迅速增长,所以多数时候对于眼镜的价格人们也都忍了,唯一的要求是如此高价的眼镜别再有什么质量问题。 遗憾的是,就连这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现在看来也成了奢望。55%的合格率简直就像是一盆冷水,浇的广大近视患者心惊胆战。毕竟,眼镜不像是普通的用品,虽然不吃下肚子但如果质量有问题,将对人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此前,外地媒体就曾多次报道过诸如“因佩戴不合格眼镜,近视度数半年飙升100度”的新闻,其中甚至还涉及东方、宝岛等知名品牌眼镜,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 具体到嘉兴,类似眼镜抽检大面积不合格的新闻也已不是第一次被曝光了。早在2008年,就曾有媒体报道,市质监局执法人员在对眼镜店进行检查过程中,发现近20家眼镜店无生产许可证。此后,执法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为期15天的针对眼镜店的整治行动。但从这一次的抽检情况来看,相关问题显然仍非常严重。作为执法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继续加大对于眼镜业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以保障购买者的佩戴安全。 当然,要想提高嘉兴市场眼镜的质量合格率,除了加强检查频率、加大打击力度外,信息的及时公开同样不可或缺。就拿这一次来说吧,读者最最关心的是究竟是哪9个批次的眼睛不合格?涉及到哪些品牌?出售地点在哪里?遗憾的是,整篇报道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信息交代,这到底是因为有关部门没有公布相关信息,还是公布了媒体没报道,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信息的不透明使得消费难以及时采取必要的规避措施,也不利于协助执法部门监督相关不合格眼镜是否都已按照规定下架。 经常听一些执法部门抱怨人手不够,殊不知很多时候其实是执法的理念出了问题,忽略了民众的监督力量。记得前些天晚报曾报道过一则新闻,说的是人社局印发《嘉兴市企业劳动保障信用等级评价及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今后各类企业的信用等级信息将对外公布。当时就有评论指出,此举使得求职者可以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进行理性择业,避免出现“这家企业的劳保福利看上去很好,可能就是招人时的噱头,真的上了班根本拿不到”的情况,同时也倒逼着企业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 其实,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眼镜行业。毕竟,眼镜业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最怕的就是坏口碑,如果每次抽检的情况都能够对外公布,势必令店家加强内控措施,自己杜绝贩售质量不合格的产品。而这不仅能够减轻职能部门的监管压力,更是消费者之福。新闻来源:http://nhwb.cnjxol.com/html/2014-09/25/content_756246.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