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特别是央企老总的薪酬屡屡成为话题新闻,这边有人提出国企老总不该拿“天价”年薪,那边马上有人按照市场贡献论证国企老总薪水的“可怜”。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特别研究了国企薪酬改革,再次聚焦了人们的视线。(《人民日报》 8月21日) 国有企业高管的年收入到底是多少。对于国企内部而言,这是一个讳莫如深、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而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这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待求解的话题。于是,一些零星公开的国企高管薪酬数据,就成为公众管窥国企高管收入的窗口,据此,国企高管被贴上了“天价薪酬”标签。 从“阳光工资”到摸隐性收入“家底”,高管薪酬逐渐收敛。然而,高管收入与企业业绩脱节、从薪酬到福利处处跑冒滴漏等问题仍然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同行业不同企业、企业内部高层与普通员工薪酬差别之大饱受诟病。旱涝保收、高管高薪似乎已成“定律”,翻阅近几年上市央企年报和机构调查不难发现,央企员工的平均年薪普遍超过10万元,高管年薪超过30万元的比比皆是。即便出现大幅亏损,高管年薪依然“高高在上”。 “将国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分给老百姓”是近年来听到了一个呼声渐涨的建议。提出该建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而笔者认为,其实它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完善那些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国有股票分给百姓后,“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不存在了,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会出现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不就是在“所有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吗? 笔者认为,中国企业高管们的薪酬需经历一个艰难的改革过程,只有才能根本改变薪酬与业绩、风险不匹配的现状。在国企,失去仕途晋升资格的高管,深受国有化薪酬和市场化业务构成的矛盾“夹板气”;在民企,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一夜暴富动机下的薪酬短期化行为时时考验着企业永续经营的基本准则;而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不断涌现的天价外籍高管也让本土高管人才羡慕嫉妒恨。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有关国企高管规范薪酬,历来都不缺少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约束过软始终是难题。"方法到位了,人情越位了,法制约束缺位了"是当前国企高管考核中常常出现的状况。倘若不能以法治取代人治,以制度取代行政措施,那么这样的薪酬错配还将难以避免。”如何打好国企高官薪酬调定这场硬仗,更加考验着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服务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