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7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今年以来公布的四百余起查处案件中,涉及“一把手”总计166名,在落马官员中占比超三成。万庆良、季建业、童名谦……一批“老虎”相继落网令人振奋,打“腐”剑指“一把手”,也让人反思权力枢纽如何才能高效、安全运转? 各级权力机关的“一把手”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干事创业的“领头羊”,特别地市党政正职干部,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一把手”却成了腐败的重灾区,让人痛惜不已。中央提出严管地市“一把手”正当其时。 书记、市长、局长、董事长、院长等“一把手”掌握着本单位人事任免权和较大的项目自由裁量权。权力过大、过于集中,再加之缺乏有效监督,是“一把手”容易成为腐败重灾区的根源。据相关报道称,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打苍蝇抓老虎的反腐力度的加大,一大批老虎苍蝇纷纷涉嫌违纪落马。据相关分析称,2000年至2014年3月底所有公布的厅局级官员腐败案例,包括367名厅局级以上官员。在367个厅局级腐败官员中,担任或曾经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人,占大约60%。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没有监督的权力也必然导致腐败。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干部管理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加强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严格选人用人行为,落实和完善巡视、经济审计、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述职述廉等监督制度。 “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是为常识。而问题在于,目前的“笼子”没能有效地“关”住权力。尤其是各党政部门的“一把手”,更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在一些地方,党政“一把手”独揽大权,“一手遮天”及“一言堂”的现象绝不鲜见。在这些“一把手”那里,党内、政府系统的种种红头文件与规定,只是纸上的规矩,只是形式而已,却没有实质的约束力。 “一把手”不直管人财物,此前其他一些地方也曾尝试过。这一次,国家部委和省级地方政府先后发声,信号意义更为明显。从方向来看,这样的措施无疑是对的,有效的限权分权必会助益于防范贪腐,值得继续探索与推广。 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而言,选好配强地市党政“一把手”,并加强管理监督,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反腐事实证明,无论腐败阵容再强大,关系再紧密,手段再高超,也绝不是攻不破的“金钟罩”。如何治理好“一把手”腐败,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