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违规超编,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扩大蔓延之势,其所带来的危害堪忧。(8月19日 人民日报) 不知从何时开始,“领导”越来越多,办事人员比例越来越少,据了解,大多地方领导人数与普通公职人员数竟已相差无几,民间也笑谈公务员里面一抓一把都是领导。而国家几次三番清理整治“超编领导”,为何屡禁不止,且多次反弹,笔者以为并非“机构设置法律法规规定不细、执行不严、违规不咎”之过,实因普通公职人员长年得不到期望待遇,若不想法解决,则将不仅是“将多兵少”的问题,因此,要清扫“超编领导”,更需匹配其“刚需待遇”。 领导职数超编客观上成为一种常态,而“机构调整需要过渡”“冗余人员需要消化”“增设临时机构”等措施,其实质是让待遇走“职级通道”上升,本意是好的,可惜待遇上去了,“官本位”思想却下不来,从而出现党政机关官多兵少、冗员增多、行政成本增加、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盛行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通过职务、职称、职级提升不能解决“冗余”问题,反而导致了“超编”问题尾大不掉,反弹严重的现状。 一般来讲,一个领导干部,其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群众对其“好形象”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而拿着领导的钱,掌着领导的权,不办领导的事,“为官不为”尤其令人诟病,所以,仅是增加领导职数已不可行,而将权力与待遇分开赋予,或许有路可走。 那么假设一下,是否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改革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假设一,加大“权力”成本,把“官本位”思想转化为“官责位”觉悟,对官员渎职、不为的惩处加大力度;假设二,既然劣质工程可以终生追责,任用提拔干部是否也可以如此呢?这样一来,“任人唯亲”或“任钱唯亲”不得不慎重考虑;假设三,将领导干部升职与职级待遇升级分开,当领导自然是因为其能力所在,待遇随之提升,而未能升职的待遇也可以随工作年限或岗位职级提升,权钱互不影响。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深入开展,“改”是活动的中心、重心,如何将“超编领导”立行立改,在制约权力的同时,更需考虑匹配其“刚需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