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的两大“成本”日益凸显:一是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如奢侈品行业、房地产业、高端餐饮业、旅游业,有些企业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二是有些官员不作为或消极作为的影响,因为不敢寻租,少了干事动力,因为反腐严厉,多了出错概率,坏事不敢干,好事不愿干。后一影响的危害,甚至超过前一影响。国务院7月组织的大督察,旨在破除“政令不出中南海”之弊(8月12日《新京报》) “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一些机关工作人员抱定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越来越行不通了。 曾有人戏言:世上做官最省心。只要坐小车头不晕、做报告眼不花、能喝几盅酒的人,都能当官。庸官不看书不读报,没有专业特长,或业务荒疏,缺乏领导艺术,就靠一个混字,也能混出个一官半职,混出个人模狗样,混出个锦衣绣袍。这号人做报告有秘书准备现存的稿子,开会发言顺着领导的竹竿往上爬,遇事打官腔——研究研究,前后左右有人伺候,照样混得潇洒自如。就是这些大草包,居然能在官场上混上多年,这种人整天养尊处优,吃喝玩乐,是麻局牌场的高手,是饭店舞厅的常客,有的竟在领导机关眼皮底下混,还青云直上,春风得意,真叫人不可思议。 既要反腐又要延伸思路治庸官混官。占位不为、为官不为,说明对自己的职位不理解,非要权钱交易、额外收入才去干活,人民拿了俸禄给我们,没有别的就不干了,这本身就是不正之风,就是一种腐败。 治庸官,就是整治那些思路不清、头脑发胀的“糊涂官”,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太平官”,无所作为、怕担责任的“窝囊官”;治懒员,就是整治那些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公职人员;治散症,就是整治那些自由散漫、松松垮垮的行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如何让“混混官”的日子真正到头?应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持久化治庸。除形成长效机制外,还应让群众、媒体获得足够监督权,将体制外的互联网络举报与体制内的官员考核结合。(文/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