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中秋节尚有一个月的时候,近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狠刹公款送礼的举措密集出台,“逢节必令”渐成中国官场新特点。专家表示,禁令之下,送礼风正在向隐蔽化发展,铲除官场中的利益交换,根本在于规范权力运行。(四川在线 8月12日) “逢节必令”,这是舆论对十八大后中国官方狠刹节庆日公款送礼风的形象总结。去年中秋节前一个月的时候,官方曾在两周内连发三道禁令,狠刹中秋、国庆“双节送礼”,而今年,这一“提前警戒”的做法得以延续。其实,相比于去年,官方今年严打“月饼腐败”的预警信号释放地更早。今年盛夏之时,官方媒体就连续刊发文章警示中秋送礼风。 从新闻中我们看到,随着反腐的日益白热化,腐败行为逐渐从地上转入地下。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中秋送礼”,搜索结果中,传统的月饼礼盒并不多,更多的是诸如“礼品券”“大闸蟹券”,一些电商还就送礼问题打出“上门送卡”“异地提取”“可开办公用品发票”等广告。公款送节礼穿上从地上转入地下的“隐身衣”,在这背后,则是一些经销商对公款消费等畸形商业形式还抱有幻想,一些党员干部对纠正“四风”还存有观望之念、侥幸之心。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当送礼方式越来越“高科技”的时候,监管手段也要与时俱进,相关部门要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任其有千般变化,也能一下辨认出其本质,令其无处遁形。同时,要运用法律、法规与行贿受贿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切实履行法律的神圣职责,敢于顶住压力,敢于向人民负责,对腐败行严加查处,将违法之人绳之以法,这样行贿受贿现象就会销声匿迹。 “为什么送礼”,“给谁送礼”,“拿什么钱送礼”,一次公款送礼的完成,往往折射出权力寻租、“一把手”权力过大、“三公”经费监管欠缺等多重反腐课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禁令之下,也无法根除节日腐败的久病沉疴,要通过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减少“送礼的必要性”。此外我们还应看到,送礼越隐蔽,越证明政府部门钱袋子透明的重要性。如果钱袋子不透明,花了多少钱和怎么花的钱都不能时刻被监督,那么,公款送礼就有了巨大的空间。上级发文了,舆论盯得紧,“亲自送礼”就可以转为隐蔽的网购送礼。而“办公用品”之所以成为无所不包的“神发票”,同样也是因为政府部门钱袋子不够透明,为公款送礼报销提供了空间。 说到底,披上隐形衣的公款送礼也是一种权力腐败,而不仅仅是“不正之风”。所以,必须厘清所谓“礼物”的标准,只要超过一定金额,就已涉嫌行贿受贿犯罪,必须追究刑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