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韩寒和郭敬明两位“青春盟主”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正在热映,吸引众多青年粉丝走进影院。在大家热火朝天观影的时候,有多少人想过,我们的父母有多久没看电影了?北京晨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票价高、无人陪、对影片内容不适应,已成为老人不愿走进电影院的三个主要原因。(7月27日《北京晨报》) 业内人士认为,无人陪是社会问题,票价高、内容不适合老人,是因为电影作为商业产品,主要依靠市场调节。“做电影,首先锁定的主流目标群体就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所以电影里爱情、暴力等商业元素是永远的主题。“老年群体本身就不是电影的主要市场,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 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电影既是大众艺术,其对象当然应是“大众”,而这当中当然也包括老年观众。实际上,现在的老年人从那个“露天电影”的年代走来,对电影更有着年轻人所无法感受的一份挚爱。笔者曾看过一场老年人专场,那天正好风雨大作,但居然座无虚席。如今老年人对电影的期待和兴奋,丝毫不亚于当年。我们的电影却忽略这样的需求,让人情何以堪。 而“电影里爱情、暴力等商业元素是永远的主题。”且不说事实上并非如此,否则必然弱化了电影的艺术性、思想性。实际上,许多经典的电影,反而排斥“商业元素”。而且电影也未必就不能“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曾看过一部叫《暖春》的片子,讲的是偏远小山村的一位老人,收养一个孤儿的故事。不仅老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为片中的深情真情潸然泪下。实际上,于年轻人,更需要这样的传统熏陶和心灵净化。 当然,现在的票价,更让大多数老人无奈地远离电影。如一位退休职工所说,“60块钱一张票,我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块钱。”但票价高,凸显出的正是现在电影制作的一个误区,也就是一味追求“豪华巨制”的“大制作”,于是动辄就是上亿乃至数亿的投入,也因此,必然地推高了票价,乃至居高不下。 其实,许多小制作的片子,并非就不是思想艺术意义上的“大片”。比如2000年的《没完没了》,投资才500万元,却是当年的热门影片。实际上,低成本电影的题材非常广泛,尤其以展现中国当代的社会生活见长,观赏性并不输于那些投资动辄上亿的国产大片。显然,如果源于生活、追求真实,电影不可能总是成为烧钱的游戏。这样的电影,不仅老年人看得起,也更喜欢看。而现在需要明确的是,别把老年观众挡在电影院门外,这是电影人的社会担当,更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