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洪山区雄楚大道多名市民昨日反映,有人假冒运营商在小区附近举办节假日促销活动,声称充200元话费送200元,不少市民现场交费后发现被骗。(8月1日《楚天都市报》) 当我们行走在巷尾时,经常能看到各种店铺摊位在做打折、促销等活动,“物美价廉”“亏本甩卖”“清仓处理”等字眼对过往的市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然而,在这种场合里上当受骗的人们亦非鲜有,那么,这些骗局出现甚至泛滥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受骗市民自身肯定存在问题。一些市民会抱有“天上掉馅饼”的侥幸心理,贪图便宜,只顾庆幸淘到了好东西,却没有意识到可能会受骗。看到某个摊位前很多人争相购买,某些人会有从众心理,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既然大家都在买,那就说明这东西是真的很好,所以他们也就从“众”如流了。还有一些民众在发现上当之后,苦于找不到对此负责的职能部门,只能就此作罢。甚至有消费者在权益被侵害以后,不采取任何行动,权当做“花钱买个教训”,告诫自己下次多加注意就行了。 其次,相关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失职。骗子在西关小学附近摆设摊位,以优惠充值为幌子招摇撞骗,他们是贸贸然在此随意设摊还是向有关单位“打过招呼”?管理部门对于类似的流动摊位是否有登记管理?这种管理又有着怎样一个流程?如果这些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即使有市民受骗,也可以快速锁定不法分子,追究其责任。 再者,不法分子的信息空白,难以“对症下药”。他们是用何种手段给市民进行“假充值”的?如果是售卖充值卡,那么卡的来源是哪里?他们有着怎样的利益链条?是否构成了违规团伙?0532开头的号码是由怎样的技术后台来发送短信给市民的?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系列的信息断层。 其实,正是看准了消费者不注意细节、从众心理,爱占小便宜、害怕麻烦因而“既往不咎”等心理,这些骗局才会频频出现。笔者有位朋友,有一次在路边凑热闹看某一电子产品抽奖活动,自己也兴冲冲地跑去抽奖,结果抽中了一等奖---一部价值600元的手机,但是工作人员却告诉他要拿400元才能带走那部手机,如果不要手机的话,要付100元的抽奖费才能离开。后来,那位朋友不得已选择自掏腰包买走了那部“奖品”,此番教训说明,看似回馈受众的活动,很可能是精明的商家布下的陷阱。 要避免被人“忽悠”,消费者应该学会剖开现象看本质,注意参加促销活动的前提条件、附加条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官方的核实,切勿随意泄漏个人隐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职能部门也要迅速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维护市民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