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广德县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地政府已决定为其申报“安徽好人”荣誉称号。尽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获得社会赞誉,但他根本不会游泳却贸然施救的行为,也引发公众讨论。(7月22日《京华时报》) 李本超救人的例子以及引起的反响,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七九级学员张华下到沼气粪池救人最终抢救无效牺牲后引发的一场社会争论。在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中,大家围绕的重点是:一个24岁的大学生,为救一个69岁的掏粪老汉魏志德而献身值不值得。记得这场争论最后的结论也就是共识是:救人十分应该,但应讲求科学。 那么今天,围绕着不会游泳的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这件事,当年围绕张华该不该救人的那个结论一样有意义,也适用。但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丧失救援时间,除了讲勇敢,还必须讲科学,讲智慧。一句话,把勇敢救人的正能量能否转变成科学智慧救人的巧能量? 那么,怎样才能把勇敢救人的正能量能否转变成科学智慧救人的巧能量? 首先,要有救人的胆略。我以为,在救人的环节中,胆略是第一位的。一个人纵然很有学识,但遇到需要搭把手施救的情况时先闪了躲了,就“欠”了。深圳地铁女白领发病倒地50分钟无人去救,老人倒地了不敢去扶,就是鲜活的实例。所以两相比较,胆略是最重要的。看见人有危险不去救,非但是懦夫,而且是帮凶。 其次,要有救人的意识。呼应上边的一句话,救人,仅有胆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救人的意识。就拿不会游泳的李本超来说吧,看见儿童落水,有了救人的胆略,却没有救人的技能,那么,就需要有救人的意识,比如打报警电话,大声呼救,或者找附近的船只木棍或绳索,以及其他可以帮助救人的工具和人员,为救援赢取时间,争取主动。这样,就不会发生上述悲剧。 再次,还要有救人的知识储备。人这一生,由于天灾人祸,遇到的突发情况不会少,需要面对的救援事件也随时会发生,这就需要平时努力多学、积攒一些知识,知识储备多了,才会急中生智,遇事不慌。比如病人心梗了不能躺,被蛇咬了送医前要先将受害肢体的上方用绳索结扎并抓紧清洗伤口、刀刺排毒等。曾报道一名醉酒女子落入冰冷的河水中,身体被冻僵,送医后值班医生用雪为其解冻,最终该女子获救,都是最科学最智慧的营救。 一言以蔽之,任何生命都是宝贵的,救人时讲究科学与智慧,是对彼此生命最好的珍惜和最有效的拯救,光有匹夫似的勇敢远远不够。http://news.sina.com.cn/s/2014-07-22/024030556418.shtml http://baike.so.com/doc/5340539-55759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