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千万别报”究竟是说给谁听的

时间:2014-07-08 05:54来源: 作者:中青报曹林 点击:
很多行业的人也被指缺乏职业精神,干什么不像什么,当干部的想发财,经商的想当干部,生产奶粉的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当校长的想当市长,做教师的把教育当生意做。之所以缺乏职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并非因为对这种职业有兴趣、有职业理想才去做这行,而都是

今年江苏省理科第一名,想报北大新闻专业,但据这位状元称“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考新闻,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 ”。这条新闻引发了网友的跟风,被称作高考填志愿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蹿红网络: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环境工程,因为实习基地在垃圾处理场。

这些吐槽,多数属于跟风娱乐,考生如果缺乏主见,看了这些“千万别报体”,就根本没专业可报了。去年北京高考学生填报志愿现场,就发生过类似一幕。一女生问前来采访的记者学新闻学怎么样,记者马上摇头说:“这个职业看似自由,但是压力太大,工作不定时,建议入行要慎重。”女生志愿里同时还填报了教师专业,负责报考志愿的老师看到了也忍不住说,“当老师不容易,再好好想想。”女生一头雾水:“听你们说完,我的志愿都没法填了。”

考生千万别把这些建议当回事,应该尊重自己的兴趣主见,哪个学科都可以报,那个学科都有用,都能成材。新闻专业怎么了?学新闻挺好,说新闻无学、在新闻系没学到什么,那是自己没学好。说学新闻的找不到工作,那也是自己没学好,或是害怕竞争,不能怪专业。说“现在流的汗和泪,是当初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纯粹是矫情。学一科恨一科,干一行恨一行,每个职业的人都喜欢嘲弄本学科的无用、放大本行业的艰辛。记者群体掌握着相当话语权,传媒行业的辛苦常被放大,甚至被渲染为“血汗行业”,所以新闻系也被黑得最惨,“千万别报”首先所指就是新闻专业。

“千万别报体”虽然多只是恶搞,是各行各业吐槽本行业工作艰辛的一次狂欢,并不是想误导正在填报志愿的考生,仅仅只是以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不满。娱乐恶搞之外,甚至也暴露了一个真问题,就是很多从业者对自己所在行业缺乏职业精神和工作兴趣,不是干一行爱一行,而是干一行恨一行,工作只是一个谋生的饭碗,并不是因为热爱一个工作而去从事它,所以对这个“饭碗”积累了很多负能量。

经济学家陈志武说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我想说的是,勤劳却不敬业。中国员工的勤劳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起早贪黑,拼命工作和加班,休息和休假很少。可全球最大劳动力管理解决方案商克罗诺思公司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员工更易以生病为借口请假翘班。他们就是否装病请假的问题在线访问了约9500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墨西哥,英国和美国的全职和兼职员工。结果显示,中国有71%的员工都表示曾经装病请假,名列榜首。爱装病请假,正是不敬业的一种表现。

很多行业的人也被指缺乏职业精神,干什么不像什么,当干部的想发财,经商的想当干部,生产奶粉的往奶粉里加三聚氰胺,当校长的想当市长,做教师的把教育当生意做。之所以缺乏职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并非因为对这种职业有兴趣、有职业理想才去做这行,而都是为了当官发财。当没有了职业追求,当记者的没有新闻理想,做教育的缺乏教书育人的情怀,当官的没有公共服务的热情,当医生的没有治病救人的天使心,面对工作的艰辛和生存困境时,剩下的必然只是抱怨。

当然,这种对自身职业的怨愤,也与劳动者权利缺乏保障有一定关系,“千万别报体”的吐槽中,抱怨最多的是加班多,而且没有加班费;假期少,带薪休假不落实;薪水低,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从这个角度看,“千万别报体”是一次员工对生存状态的一次集体吐槽。是说给老板听说,而不是说给考生听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孽海花:封建知识分子的虚伪造作

作者:曾朴

  《孽海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