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广东科技系统内近50名官员因“科研经费”落马,其中多涉及部门“一把手”,发案集中在科技资金使用、分配及信息工程发包环节,揭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方面存在严重漏洞。(人民网 2014年7月03日) 俗话说“贼喊捉贼”,作为伪装型贪官,他们都是“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是不少贪官习以为常的双面表现,前者只不过是罩在后者表面的一层厚厚的伪装。广州科技系统的“科研经费”漏洞被揭示,涉及部门“一把手”,作为领导干部,似乎有甜头先自己“尝”,这样好像也“合乎情理”,作为下属,看到领导自肥腰包,自己“怕”得罪领导,甚至也从中分了杯“羹”,也就装作什么没发生,让高官贪污腐败温床滋生不断漫延。试问“高官高知”沦为“蛀虫”究竟是谁之“殇”?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官员落马事件不断爆出,前日,徐才厚的落马震惊了中国的官场,作为落马最大的老虎,让其他“隐身”腐败的官员“寝食难安”,真的应了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扫除“贪污腐败”之流,为改革顺利进行“清场”。“高官高知”落马,在大家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应该深思更里层的原因。 自身的防御不够是内因,那么从人的本性来讲,大多数都是无法抵制诱惑的人群。仅仅把预防腐败寄希望于自身防腐败的决心是决然不够的,需要的是多重有效监督机制。同时让名校资源放之四海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让公民感受到公平。 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外因。监督部门克有失责之处,但是毕竟监督范围有限,尤其是“八小时之外”,是监督的“死角”。很容易产生权钱交易、行贿受贿、卖官买官、脱离群众,生活糜烂等腐败现象。 总之,“高官高知”沦为“蛀虫”必定是改革整顿的第一步,把配置资源的权力进一步向市场分散,同时在改革中大力推进透明度建设,让阳光成为最有力的防腐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