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改革决心大、动作大,但一些地方对改革的担心多、动作小,跟进不力。国务院部门下放的一些权力,被地方政府截留,出现了‘肠梗阻’现象。”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15日在北京表示,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改革力度逐级衰减的问题。(6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目前中央作出一系列部署加速政府向市场放权,但是这些部署能不能落到实处,遏制部门利益是解题关键。“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个人利益被法定化,这些都是现在的普遍现象,如果政府的部门利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简政放权自然会出现避重就轻现象。” 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至此,中国新一届政府自去年3月成立后,已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468项,政府改革力度之大,获舆论赞许。 但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权中,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的现象,或者部分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以非行政许可审批的形式重新出现。这些现象,都是一些职能部门官僚主义、不愿放权的具体体现。 要真正的做到简政放权的落实,杜绝“肠梗阻”现象,首先要做到遏制部门利益,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个人利益被法定化,这些都是现在的普遍现象,如果政府的部门利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简政放权自然会出现避重就轻现象;其次,简政放权政策的落实需要有效的制度约束,有些地方政府对简政放权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责不放权、明放暗不放等现象,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些现象将会长期持续下去,简政放权也会成为一头空纸。最后是持之以恒反“四风”,尤其是官僚主义作风,要用强有力的监督措施来保障制度的执行,让权力真正下放。 简政放权在一些部门演变成“权力无限集中,责任无限下放”的趋势,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破除“肠梗阻”现象,让简政放权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