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郑州“西瓜办”官方微博开通,一时间在网上炸开了锅,有网友还挖出郑州曾经成立过“馒头办”的历史,各种调侃乃至质疑纷至沓来:政府未免将“手”伸得过长,“西瓜办”到底办什么?是“叠床架屋”还是确有必要?瓜农对此有何看法?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人民日报》 6月10日) “西瓜办”的全称是“郑州市西瓜销售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其实,“西瓜办”早在2006年就有了。“西瓜办”办事不收费,不盖章,不办证,职责是协调和督促相关责任单位为瓜农和市民服务,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西瓜办”是每年西瓜上市时临时成立的,夏末即解散。看来由此说来,网上对“西瓜办”的说法并不属实,那些对“西瓜办”诸如在“政府未免将‘手’伸得过长”也就不攻自破。 其实,对郑州“西瓜办”的七嘴八舌,反映着群众对政府便民服务的热切期盼。自“西瓜办”诞生至今,8年时间,郑州有关部门虽做了很多努力,但未能有效解决进城瓜农卖瓜难、瓜市秩序较乱、影响交通等老问题,政府服务能力的有待提升,是一个关键原因。“西瓜办”以及这样那样的、临时的或固定的这“办”那“办”,为什么很多时候不叫好又不叫座?恐怕症结就在于,一些“办”“形式大于内容”、“管制重于服务”,看着花样不少,办事了没有、办事效率如何,都要打个问号,甚至于有的“方便办”不经意间成了“麻烦办”。 小小“西瓜办”,折射着为民大考卷。让瓜农好卖瓜、让市民吃好瓜,以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本质上都是对政府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本领的大考。笔者认为,郑州政府设立“西瓜办”肯定是发自美好初衷——协调郑州附近农村的西瓜进城,为瓜农提供产后服务。问题是,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仅是西瓜,均需要地方政府及涉农部门做好产后服务,需要采取过硬的措施,而不是设立一个相对应的机构,更不是悬挂一个形同摆设的牌子。 下判断易,办实事难。让瓜农好卖瓜、让市民吃好瓜,以及各项便民利民措施,本质上都是对政府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本领的大考。政府可以在关注中找差距、查不足、寻对策,改作风、转职能、提效率。 西瓜办亮相之初,引发群嘲,为什么会有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短短几日功夫,这种偏见是如何消除、扭转的,值得一些政府部门借鉴和反思。事实证明,偏见与傲慢相伴相生,只要你不端架子,不高高在上,不搞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切切的忧民之忧,扎扎实实地为民服务,偏见会消失,换来的是理解与支持。西瓜办,不在于管,而在于办,这是走群众路线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