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作协主席、 方方日前在微博爆料,称湖北省作协向中国作协推荐的鲁迅文学奖某个参评作品存在“猫腻”,该诗人“诗写得很差”,推荐前就到处活动,但他却把所有评委搞定,获得湖北省作协的推荐入围鲁迅文学奖诗歌类参评目录。然而,当事人柳忠秧却坚称没有跟评委拉关系,并称要跟方方打官司。(5月27日《新京报》) 就既有信息看,方方与柳忠秧的争吵仍停留在隔空喊话的原始阶段。她虽然以自己作协主席的公众身份在微博上对参选者提出质疑,但囿于诸多信息都来自于方方本人或听他人言说,这种质疑虽然能够引发极大的民意关注,却很难从法制的层面给大家一个信服的解释。以至于当柳忠秧让方方拿出具体人证、物证时,我们才发现民众的质疑是多么的苍白与无力。 当然,如果从作协主席应当承担的言论责任来看,方方此次毫不遮掩的举报,应该说是掌握了一定的证据的。遗憾的是,身为作协主席的方方,她并不是通过合理的监督渠道来反查此次评选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反倒是利用网络的力量来倒逼柳忠秧对这一事件作出正面回应,这种错位的监督,的确让人对评选本身的程序正义疑窦丛生。而作为作协主席的她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来的无力感,更是从侧面印证了文学奖项的评比早已沾上了不少恶习。 众说周知,作协的主要职责,乃是尽可能地维护 创作的自由,并在这种自由中,给广大作者提供一个交锋的平台,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展示机会。然而现实总是显示了别样的图景,很多时候,这些平台总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操纵,平台成了权力与欲望的舞台,以至于很多作品的问世,很多奖项的评比,最后都形同鸡仂,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这其实也是我们最该反思的地方。纵观湖北省此次文学奖的推选程序,虽然经过了作者个人申报——省作协随机挑选评委匿名评审——报中国作协并在 网公示等环节,但在具体细节方面,仍有很多需要厘清的地方。一者,在匿名评审前,评审委员会的名单是否经过严格保密?方方这次在微博上说参选者之前托人拉关系,请客吃饭以搞定评选评委,尽管这样的举报被柳忠秧否定了,但它却给了我们另外的思考视角:我们是否可以在评委名单的保密工作上再严密谨慎一点?而对评委的甄选标准、评选原则是否也该制定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否则,匿名评审下,不是不存在着评委与参评者之间有权力寻租的可能。 而在另一方面,评选过程的监督程序也还有待完善。方方不依赖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对评选结果进行合理质疑,而是选择网络曝光的方式,这要么说明整个评选过程没有普通民众参与,以至于反对的声音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渠道;要么说明作为作协主席的方方早已深知既有条件下的外部监督早已徒有其表,它的实际影响远还没有一则微博的效力大。而这对作协本身来说,又何尝不是一场自我反讽。 民众之所以愿意相信方方在微博上的评判,在很大程度上都缘于他们对评选过程及细节的不知情。方方作为作协主席,她的有力质疑当然值得赞赏,但她身后所站立的作协,却不应该有沉默的权利。这个机构当下最应该做的,乃是用事实对质疑进行及时回应,并从中寻找改进的良方,否则,仅凭民众的臆想和当时双方的论战,不但不能及时澄清事实原委,还会从反面消解鲁迅文学奖的实质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