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生的兰州自来水苯指标严重超标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忧虑。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017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7.9%的受访者担心身边的自来水安全,90.4%的受访者直言目前他们没有渠道获得自来水水质信息。(见4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自来水是生命之水,关乎健康和安全。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除了缺水的担忧之外,自来水水质安全的隐忧也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相关调查印证了公众的担忧,城市市民中不乏带着狐疑的眼光看待自己城市的自来水者,也不乏勉力进行“私力救济”者。比如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有人选择桶装水,有人到超市购纯净水煮茶、煮饭,有人在家自装净水装置。更多的人则在对自来水水质信息不透明的抱怨中逆来顺受。 公众大抵是从用水终端来判断水质的,但自来水并非天外来客,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中,自来水无非是对自然水的一种化学过滤。比如兰州自来水苯指标严重超标事件,就与过去石化企业的环境污染有关。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教授胡静称,现在许多自来水的问题都有历史成因,即便有些城市水源地附近的污染企业已经搬迁了,其留下的问题仍是长久的。 显而易见,必须系统地历史地看来待自来水安全。从前为了GDP,为了快速发展工业,可能带来一些“陈旧性折腾伤痕”,有的旧伤未能弥合,又悲催地添了新伤。陈旧污染加上现实污染的多重叠加,又难免使自来水企业在自来水水源、自来水加工、自来水传输过程中面临多重污染的风险。 我不是说自来水企业加强水质安全生产、透明发布自来水水质不重要,自来水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水质,永远是不能自我满足的,但是眼下不应该忽视外在污染源的存在,至少应该在加强自来水水质监管的同时,将自来水生产供应纳入水治理的系统工程。 许多事情,说到全社会负责,常常就会出现找不到责任主体的局面,同样的问题我们在治霾的问题上已经有所领教。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污染源是防不胜防的,自来水又岂能独清,自来水企业又岂能独完? 眼下,我认为关键还是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虽然水和水污染一样是难以找到清晰边界的,但这并不妨碍界定政府责任。因而明确地方政府的治水责任,让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的同时拥有饮用水安全、空气安全、土壤安全等底线思维,尤其是改变政府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监管格局,改变环保部门来管水源,质监督部门水加工,疾控中心来管水质的“九龙治水”龙皆懒的治理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地方政府有治水决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治水责任,企业污染行为当会收敛,而民众的水环保意识自会增强,最终一个河清海晏的局面仍是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