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老人”屡屡被推上网络舆论的被告席,甚至已经或正在成为不道德的代名词。四川老人“讹人”事件自不必说,“北京老太讹老外”指向更为明显,且不说监控录相为其正名,就是把一个中年妇女冠名为“北京老太”,用意再明显不过了。
的确,全国范围内确实发生了一些老人讹人的事件,但以一个或几个老人,哪怕更多个案的存在,也不能据此污名一代人。就如同犯罪比例更高的青年群体,我们也不能以犯罪个案、群案来污名一代青年,否定一代青年。
为什么舆论如此聚焦个别老年的行为?甚至有人不惜造假?原因大概有几点: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或伦理道德,讲究尊老爱幼,这是道德的范式,如此就决定了道德的标识和引领者该是老人,一旦他们出现整体道德堕落,这个社会也就真得堕落了,所以人们就喜欢到这个群体中找答案,找佐证。如果社会风气良好,人们找佐证时盯着的是老人中的德高望重者,如果相反转向道德不彰者。今天中国社会处于道德转型甚至道德堕落期,自然人们把目光盯上老人中的道德不彰者。至于是否有人试图由此恶化社会道德氛围,抑或可知。
二是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开脱。常听家乡人讲,越是不孝顺或虐待父母的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污名父母,目的很简单,为自己不良行为辩护和开脱。当下出现了网络污名老人的狂欢,且从众者日盛,潜意识中存在着为自己的不化德解除心灵负担。你看,老人们都这样了,其他人怎么可能做好?!
三是抓眼球行为。既然“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要在网络上吸引眼球,就要出奇招,因为只有出奇才能获得高点击率,这也是当下媒体“三俗”严重,审丑超过审美的重要原因。
当然,深挖一下也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中国处在转型期,反映在道德领域,就是一定程度的道德反动。人们希望社会公德优良,但行为上却有意无意向道德的反方向走。未必不可以说,今天的污名老人与许多年前“恶搞英雄”有相似或相通性。
总之,我们应当持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假如社会中各个群体都存在着道德不彰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给给老人和孩子更多宽容,而不是放大和炒作,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缓慢走向修养,走向建设和成长。其间有个规律存在,对单个人也好,对一个集团和群体也好,群起而攻之,将其妖魔化,或许其就真得成为妖魔,如果善待对方,久而久之,就是改善和美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