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从天之娇子下落凡间滚入尘埃,只用了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 今年开始的五年,大学生进入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与大学生见面时介绍,根据测算,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增加到699万人。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
每年新增青年就业人口就达到16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数字惊人。更惊人的是,最难就业季将延续五年,五年之后如何,取决于经济发展、行业分工现状,目前不得而知。
有一定的失业率是好事,有助于维持社会竞争氛围。没有谁规定大学毕业就得找到工作,目前欧美经济不景气,博士后出站后找不到工作的比比皆是,别说大学生。
但失业率超过一定程度,是经济紧缩的明显标志,应该引起严重关注。失业数据是美联储制订货币政策的核心参考数据之一,失业数据的准确与否曾引起民主、共和两派的大争论。据联合国《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2013》数据显示,预计2013年全球将有7340万(约12.6%)年轻人无法就业,这一数字非常接近2009年危机时的峰值。2007至2013年间,未就业青年人数增长了350万。今年欧盟统计局5月31号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四月份,欧元区17国的失业率再创历史新高,青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失业。在南欧诸国,就业形势恶化到可怕的地步,希腊青年人的失业率达到了62.5%,西班牙为56.4%,葡萄牙42.5%.
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却发生“就业危机”,是就业观念、经济结构转型过慢的恶果。
中小企业、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途径,却深受鄙视。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曾表示,我国中小企业达到1023万家,占企业总数99%,提供了城镇80%的就业岗位。此次尹蔚民部长也强调,第三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近70万个就业岗位。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占3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还很落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小企业与服务业闻着香吃着臭,大学毕业生视之为畏途。根据智联招聘的岗位竞争指数显示,2013年,北京岗位竞争指数达到96,即一个职位有96人投递,相比而言,2012年为84、2011年为81.2013年北京地区不同性质企业的应届生岗位竞争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上市公司、国企、合资、事业单位、外商独资、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虽然岗位占比最高,但是岗位竞争指数最低,相反,报考国企、公务员,一再受到青睐。在教育部主办的就业引导网站上,高校就业引导典型案例仍大量强调国企、机关就业。
大学培育出来的毕业生鄙视民企,羡慕低风险稳定回报的工作,缺乏进取心与风险承受能力,靠这样的群体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简直是与虎谋皮。这些投机的高等院校毕业生钻头觅缝进入体制内,很有可能成为对权力收益、对体制红利最贪婪的一群,因为,内行管内行、一管一个准;内行卡内行,一卡一个准。
通过大学生就业可以倒推,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经历了怎样痛苦的、被鄙视的过程。
从理论上来说,分工越细就业岗位越多,但专业分工长期处于粗糙状态,如按摩、理疗,没有上升空间,成为低端服务的代名词。而高端金融、法律服务,需要重重审批,进入不易。
社会分工细化,一些原先没有的岗位纷纷出炉,比如星级饭店除虫师、文娱金融专业人士、房价评估师、中老年人护理师等等,需要的人数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计--结果不容乐观,择业市场出现双向不对等,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社会需求的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学经历没有让一些人学会创业与脚踏实地,而为解决教师工作而设置的专业,就是误人子弟。《广州日报》报道,华南理工学子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学生中,有七成人工作五年内至少跳槽两次,很多企业表示“不能忍”.而业内资深人士对于混水摸鱼、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学会敬而远之。
大学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失业率,将成为长期趋势,也是国际惯例,没什么大惊小怪。如果能够倒逼出中国教育模式的改革,能够让我们更尊重民企,更尊重市场,更尊重专业分工,那么,谢天谢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