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公众,你到底想到“红卫兵墓园”祭奠些啥

时间:2013-03-29 13:15 来源: 作者:王学进 点击:
开放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时间,重庆市武斗见于官方记载的就有31次,动用枪、炮、坦克、炮船等军械兵器计24次,645人死亡。其中有位绰号“尸长”的大学生郑志胜专门负责处理尸体,经他手的尸体近300具,

  我国唯一的红卫兵墓园即重庆“文革”红卫兵墓园即将于今年清明节开放。据悉,墓园里埋葬着上百名红卫兵和造反派。他们基本上都是在1967年5月至8月间被打死的中学红卫兵和重庆厂矿企事业的工人造反派,年纪大的多在十几岁或二三十岁,最小的仅11岁。此墓园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3月28日人民网)

  从背景资料中获悉,该墓园之成为文保单位,由于其敏感性,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幸好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开明的重庆当局终于将其列为文保单位,总算保留下来了。而今当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决定在清明节开放红卫兵墓园,供人们参观祭奠,殊为难得。

  王学进:清明,去红卫兵墓园祭奠什么我国唯一的红卫兵墓园即重庆“文革”红卫兵墓园即将于今年清明节开放。据悉,墓园里埋葬着上百名红卫兵和造反派。他们基本上都是在1967年5月至8月间被打死的中学红卫兵和重庆厂矿企事业的工人造反派,年纪大的多在十几岁或二三十岁,最小的仅11岁。此墓园于200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3月28日人民网)从背景资料中获悉,该墓园之成为文保单位,由于其敏感性,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幸好在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开明的重庆当局终于将其列为文保单位,总算保留下来了。而今当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决定在清明节开放红卫兵墓园,供人们参观祭奠,殊为难得。可以预见,到清明这天,来墓园参观凭吊的会有死者的家人、亲朋、同学同事,也会有曾遭他们迫害的受难者本人及其家人,当然还会有更多不明真相的好奇者。我无法想象,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站在墓碑前,念着死者的名字,面对这样的碑文:“头可断,血可流,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头”,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滋味。有感伤,有悲悯,有仇恨,有不解,有幸灾乐祸,总之是五味杂陈。假如开放红卫兵墓园仅仅是为了让死者家人寄托哀思,让受迫害者发泄心中的积怨,让不相干者收获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开放的意义就很有限,也会大大折损其文保价值。那么,开放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

  可以预见,到清明这天,来墓园参观凭吊的会有死者的家人、亲朋、同学同事,也会有曾遭他们迫害的受难者本人及其家人,当然还会有更多不明真相的好奇者。我无法想象,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站在墓碑前,念着死者的名字,面对这样的碑文:“头可断,血可流,毛泽东思想不能丢”,“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头”,心中会是什么样的滋味。有感伤,有悲悯,有仇恨,有不解,有幸灾乐祸,总之是五味杂陈。

  假如开放红卫兵墓园仅仅是为了让死者家人寄托哀思,让受迫害者发泄心中的积怨,让不相干者收获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开放的意义就很有限,也会大大折损其文保价值。

  那么,开放的意义何在呢?意义就在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时间,重庆市武斗见于官方记载的就有31次,动用枪、炮、坦克、炮船等军械兵器计24次,645人死亡。其中有位绰号“尸长”的大学生郑志胜专门负责处理尸体,经他手的尸体近300具,其中送往沙坪公园即如今的红卫兵墓园埋葬的就有200多具。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子民,在厂里是好工人,在学校里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儿子,可为什么一旦臂膀缠上红卫兵的袖套,就会立即成为施暴者,扛起机枪,驾驶坦克向同胞开火,最后又为别人所杀。人为什么一夜间会变成魔鬼?答案当从上述碑文中去找。

  时间,重庆市武斗见于官方记载的就有31次,动用枪、炮、坦克、炮船等军械兵器计24次,645人死亡。其中有位绰号“尸长”的大学生郑志胜专门负责处理尸体,经他手的尸体近300具,其中送往沙坪公园即如今的红卫兵墓园埋葬的就有200多具。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子民,在厂里是好工人,在学校里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儿子,可为什么一旦臂膀缠上红卫兵的袖套,就会立即成为施暴者,扛起机枪,驾驶坦克向同胞开火,最后又为别人所杀。人为什么一夜间会变成魔鬼?答案当从上述碑文中去找。因此说,人们走进红卫兵墓园并不是为了祭奠某一位长眠地下的红卫兵或造反派,而是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探寻造成十年文革悲剧的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然后正视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文革的可能,——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由“唱红打黑”为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重庆当局决定在清明节开放红卫兵墓园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不仅如此。如果说红卫兵墓园是一座微缩的文革博物馆,能为国人抵御文革遗忘症,它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即如何看待这几百位红卫兵亡灵,是宽恕他们,还是永远记恨他们,就像重庆一中某校长因为仇恨于上世纪70年代“爆破”了一处红卫兵墓,或者如重庆一名受过“文革”迫害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里面所有墓碑都是‘文革’的耻辱柱,一看见它们,想起它们,我的心就会痛起来。”我的答案是宽容他们,前提是还原真相。就像遗忘不是办法

  因此说,人们走进红卫兵墓园并不是为了祭奠某一位长眠地下的红卫兵或造反派,而是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探寻造成十年文革悲剧的政治原因、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然后正视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文革的可能,——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由“唱红打黑”为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而言,重庆当局决定在清明节开放红卫兵墓园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如果说红卫兵墓园是一座微缩的文革博物馆,能为国人抵御文革遗忘症,它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即如何看待这几百位红卫兵亡灵,是宽恕他们,还是永远记恨他们,就像重庆一中某校长因为仇恨于上世纪70年代“爆破”了一处红卫兵墓,或者如重庆一名受过“文革”迫害的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里面所有墓碑都是‘文革’的耻辱柱,一看见它们,想起它们,我的心就会痛起来。”我的答案是宽容他们,前提是还原真相。就像遗忘不是办法一样,审判也不是办法。因为还原后的部分真相告诉我们,文革时期,无论是为恶者还是受害者,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们值得为后人记取,但不应遭受历史的审判。如果他们死了,我们就为他们洒一掬同情之泪;如果还活着,我们希望他们将真相告诉今人和后人,如能辅之以忏悔则更好,以求得人们的宽恕。

  没有真相,就谈不上宽恕;没有宽恕,就不能达成和解;没有和解,就没有美好的未来。深受种族隔离政策之苦的南非之所以有今天,就因为遵循了这一条和解途径,同样,在处理文革旧账时,我们也应遵循这样的解决路径:真相——宽恕——和解。最后,让我们记住让南非走向和解的大主教图图说的这句话:“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梦魇,现在,恶梦结束了。宽恕不是忘却而是铭记,宽恕就是希望,没有宽恕,真的没有未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匿名?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孽海花:封建知识分子的虚伪造作

    作者:曾朴

      《孽海花》是一部当之无愧的文学名著。它的出版,曾于20世纪初期的文坛引起轰动,在不长的时间里,先后再版10余次…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