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题谈:不要让道德成为硬性让出来的
时间:2013-03-23 21:07来源: 作者:春城时评 点击:
次
作为一个权利的个体,可以不让座,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应该让座。“可以”意味着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保证权利完整的基础,是保证动机真实的前提。如果没有选择,也就没有真实,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而“应该”意味着一个首选选项,这个选项是保证
女孩没让座,遭到一名老人揪头发殴打。另一群老人则举牌号召为年轻人让座。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记者发现,一位老人给年轻人让座,车厢内站着约20名乘客,无一人敢坐下。
用道德唤醒道德,让权利回归权利
李劭强
原本,让座是社会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对弱者给予帮助应该是每个人的道德自觉。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社会行为,因为出行资源的紧张与人际关系的冷漠,而变得异常复杂与日渐沉重。于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变成了很大的议题,人们甚至对让不让座也产生了认知的模糊——这座,是让还是不让?
作为一个权利的个体,可以不让座,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应该让座。“可以”意味着一种选择,这种选择是保证权利完整的基础,是保证动机真实的前提。如果没有选择,也就没有真实,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而“应该”意味着一个首选选项,这个选项是保证社会和谐的一个必要选项,如果没有这个选项,人们必然只关注自己的权利,陷入一种自私的利己主义不能自拔。只有一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同时又有主动承担的自觉时,个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才能更和谐。
从这个角度看,郑州老人的行为就显得十分珍贵。一方面,他们没有像那位车上动粗的老人一样,将道德上的优势转化为施暴的资本,认为只要占据道德高地就可以随意践踏别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分得清个人权利的边界。另一方面,他们在主动作出选择,他们没有简单地呼吁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号召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这种呼吁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表态,它不会给其它人形成实际的压力,造成实质的损害,它只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一种基于自愿的主动承担。
毫不夸张地说,郑州老人的行为在传递一个被忽视的常识:道德应该用道德来唤醒。任何时候,道德只能出现于人们的自由选择,只能产生于人们的主动担当。在让座问题上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道德的引导,人们就会只看见选择看不见责任,就会以权利作为冷漠的借口,接受自己的懈怠,认同社会的麻木,从而让自己处于一个缺少道德与温情的社会。当然,道德的引导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总有一些人会选择做一个不贡献美德的人。对于他们也只能尊重其选择。不能将道德的号召变成暴力的惩罚,这不会产生真正的道德,反而会让人陷入一种更大的惶恐中——任何人都可以以道德为理由,对别人予以处罚。这显然比没人让座更加可怕。
其实,道德是可以唤醒的,年轻人没有那么不懂事。当年轻人看到老年人主动让座的用意时,他们自然也会懂得如何选择。虽然,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年轻人有透支的倾向。但是,面对老年人的善解人意,年轻人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担当——面对弱者时,应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道德范畴无需讨论的常识。
当老年人的美德可以唤醒年轻人的美德时,问题便会变得简单——用道德唤醒道德,让权利回归权利。
老人不妨跟上班族错峰出行
普嘉
老年人为了公交座椅不淡定了,被揪头发殴打的女孩是极个别现象,而一群老人举牌为年轻人让座却无人敢坐,也不奇怪。坐公交车的规则潜移默化形成了习惯,诸如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一个门的话先下后上,依次排队,不要拥挤,不要乱丢垃圾、大声喧哗,维护好公共秩序……具体到了空位谁来坐的问题,一般遵循先到先得的“先占”原则,为了尊老爱幼,还延伸出“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把绿色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的倡导。这样一来,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按中国的传统道德理念来说,稍有些不妥。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年轻人就是应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有好处应该礼让长辈,给老人行方便,这才是孝道的应有之义,难怪会出现郑州公交上“无一人敢坐下”的场景。
老人为年轻人让座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但这群老人的初衷是好的,人与人之间就是该相互尊重和体谅。其实,“把绿色座位让给需要帮助的人”的“人”并不局限于老年人,有时年轻人同样需要帮助和关爱,如身体欠佳、上班劳累等情形,就不应该苛求年轻人一定要让座。如果年轻人不让座,老年人也不该在旁边辱骂甚至大打出手。
一群老人“举牌号召”这样高调,只会让年轻人站也无所适从,坐也不心安理得。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在上下班高峰期也只求能挤上公交车,上班别迟到。老年人退休了,空闲时间很多,真是想体谅年轻人,就不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跟年轻人去挤公交,别说让不让座了,你上去站着,赶着上班的年轻人就上不去啊。老年人晚年生活逛逛公园、买买菜,图个清静,高峰时段去给年轻人添堵,自己也难受,一些不限时间的活动完全可以在公交车人少的时候去做,何乐而不为呢?
破解难题应跳出道德范畴
张枫逸
对于让座,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求一种平衡,引导各群体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体谅。但更应看到,在座位紧张的情况下,无论怎么让来让去,总有人要站着,随着车厢里的汹涌人潮颠簸起伏。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呼吁乘客让座,只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并不能增加哪怕一个座位,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公交超载不仅仅是乘客乘坐不舒适,还会增加驾驶员操控和乘客紧急逃生的难度,带来偷盗、性骚扰等治安问题。这些也不是倡导让座就能解决的,而必须跳出道德范畴,从资源供给、秩序规范等层面破题。
数据显示,香港、新加坡、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普遍在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而我国内地大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平均只有20%左右。尽管各级政府一再强调公交优先战略,但挤公交的痛苦感受,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转而购买私家车代步出行,进一步增加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因此,必须完善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加大公共投入,提高公交运力,改善超负荷运转现状,让乘坐公交出行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根据1987年国家颁布的《机动车安全运行技术条件》,城市公共汽车按每人0.125平方米核定载客数,也就是1平方米内,只要不超过8人就不算超载。而事实上,公交车再挤,1平方米也很难挤下8人。当超载标准高到了天花板上,车厢内的拥挤不堪就成了浮云,有关部门自然缺乏动力去改变公交困局。当下,亟待加快公交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倒逼公交部门增加线路、班次,真正落实公众优雅乘车、舒适出行的国民待遇。破解让座难题,就需要管理部门端正理念,真正以人为本,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为公共交通减负。
“老人让座”是种行为教育
李英锋
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相对而言,年轻人则是强势群体,按照尊老爱幼的常理,本应该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如果老年人反过来给年轻人让座,那么,道德就会陷入一种尴尬、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老人让座,20多名乘客无人敢坐的这一幕,就是生动写照。
老年人不能总给年轻人让座,也确实没必要总给年轻人让座,但老年人偶尔给年轻人让让座,或者偶尔发起一些旨在促进乘车和谐和乘车文明的给年轻人让座活动,并无不妥,这些行为不是怄气,而是一种行为教育,可以释放正能量。
在公交车上,老年人和年轻人屡屡因为让不让座的问题发生争执。在很多情况下,双方的这种情绪和反应不仅不会提升让座文明,或许还会激化矛盾。而老年人出其不意地退一步,不再坚持要求年轻人让座了,反而给年轻人让出座位,表面看来,年轻人会难以适应,场面会很尴尬,但实际上,老年人的让座行为是一种善意提示,是一种教育感召,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诉求。这样做,更能触动年轻人的内心,比咄咄逼人的索座、骂座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老年人让座也体现出了对年轻人的谅解和尊重。其实,很多乘坐公交车的年轻人也很辛苦,也有难处。老年人让座行为在教育年轻人的同时也传递出了这样一种信息——老年人应该体谅年轻人,应该采取适当方式为年轻人着想。如果老年人都能树立这样的观念,都能在接受年轻人尊重的基础上给年轻人必要的体谅和关爱,那么,就会让年轻人感到很温暖,就会换来年轻人的加倍感动和尊敬。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