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正剧轮番上演,70万货物先遭哄抢又被还回
时间:2012-04-09 19:07来源: 作者:翟春阳 点击:
次
先是70万货物遭哄抢,最后是被抢的70万货物全部完璧归赵,如果说前半场是丑剧或者说闹剧,那么后半场则是美剧或者说正剧,而结尾则是大团圆。 这起哄抢货物事件,值得思考的有很多。首先,将这起事件简单概括为哄抢货物,并不准确,岂止不准确,甚且在相当程
先是70万货物遭哄抢,最后是被抢的70万货物全部完璧归赵,如果说前半场是丑剧或者说闹剧,那么后半场则是美剧或者说正剧,而结尾则是大团圆。
这起哄抢货物事件,值得思考的有很多。首先,将这起事件简单概括为“哄抢货物”,并不准确,岂止不准确,甚且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主要事实。主要事实是什么呢?我在这简单描述一下:某货车在路上行驶时,不慎掉落9箱货物,当时司机王师傅并未发觉,继续驾车行驶,等发现时再回去寻找,货物已经不见。那么不管那些捡到货物的人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哄抢显然不能相提并论。有人可能会说,争竟这意思吗?有意思。是“哄抢”还是“拾到”,关系到对当事人的道德判断。“哄抢”二字已将那些拾到货物者在道德上判了死刑,事实上当这件事刚刚被报道出来时,网上对这些捡到者确实是骂声四起。如果用符合事实的说法,换成“捡到”这个词,那么当事者所受到的道德指责立马就会少很多,捡东西不是错,捡到不还才是错。
众所周知,我们的国民道德状况确实堪忧,哄抢场面时有发生。但我也反对将国民整体道德危机无限放大,或者动不动就将这种危机当作一个看点,没有危机也要人为制造危机。我觉着将一起简单的货物遗失事件刻意扭曲为“哄抢”事件,多少有违新闻的操守。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是舆论与大众在道德判断上所表现出来的极端思维。9箱货物完壁归赵,这当然是好事,但用“成都大爱”这四个字来定义这件好事,是不是过于夸张,是不是颇有讽刺意味?对着同一批人,昨天还是义愤填膺,今天忽然高声赞美起来,不够讽刺吗?而且捡东西要还,天经地义,做天经地义的事,没必要夸张到“大爱”的高度吧?可能还会有人质疑我:干嘛这么咬文嚼字?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在道德判断上,我们这个社会总是表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极端贬斥”,把一个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瑕疵贬到一无是处,另一个极端则是“极端赞美”,把一个普通的符合基本道德的行为无限拔高,拔高到圣人的高度。两个极端之外,没有中间地带。道德判断上的极端思维,有两大害处,一是不论是对社会整体道德还是个体道德的判断上都有失客观,找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二是在这种极端思维下,公民道德也难以健康成长。
如果将“哄抢”与“大爱”这两个字词剥离掉,那么对那些捡到货物者的道德状况可以下如此判断:他们都知道是非对错,都知道怎样做人,只是在临场时发挥欠佳。我们每个人其实差不多也都这样,内心的道德观有时与行为并不那么一致。我们要追求一致,原谅有那么几次不一致。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