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我们的道德力量到哪儿去了?
时间:2012-01-10 00:39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华阳杨 点击:
次
好的规则对道德的力量有助推作用,好的规则也能塑造人——好的规则,可以让魔鬼做出天使的事情;相反,坏的规则,可以让天使做魔鬼的事情。有时候,脱离规则实情只针对“人”的批判是伪批判,无意识的这么做虽然没有恶意,思路却是蠢笨的——它除了起不了正面
这是个道德滑坡的时代,也是个“让道德飞”的时代。道德滑坡体现在行为上,“让道德飞”体现在嘴巴上。
道德“批判家”们习惯于用道德拷问质疑别人的素养——道德是鞭子,是用来抽打别人的;道德是镜子,是用来照别人的;道德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解剖刀,是用来剖析别人的。
不是所有的“批判家”的都是鲁迅——鲁迅除了剖析别人,也有“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的自省,也有对自己“精神虐杀的一幕”的忏悔;不是所有的“批判家”的都是韩寒——在幽默调侃的批判里,韩寒始终透着一种“不装”的真实——不故作高深、不惺惺作态:他对“人”的要求起点并不高。
很多人都在呼唤道德,而我们的道德为什么却缺乏力量?原来,我们的多数道德要求是针对别人的,不是针对自己的。我们的道德标准是块随便揉捏的橡皮泥,对别人,是“高标准、严要求”的标高;对自己,就是一根可以轻轻跨过的“情有可原”的水平线。
道德阻遏人性之恶的伤害的根本在于自律,我们的道德功能是“他律”的——是用在“他律”时武装自己嘴巴的。所以有时候,与其说是在批判,莫若说是在抢占道德话语权,莫若说是在进行自我的道德表白。
在生活里,我们随处可遇这样的“批判家”——或者,我们都不自觉的充当过这样的“批判家”——这种泛道德化的“批判家”。
由于对道德话语权有自恋情结,所以就试图用道德去解决所有问题。对“人”的批判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泛道德化的对“人”的批判相当于过犹不及。
就拿我们常常说到的中国人的插队问题为例。对排队时间很短而要插队的人,质疑其素质是应该的;对要卷上铺盖在窗口前等候一两天的排队,只质疑插队的人的素养,则是不够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只质疑插队人的素养,会掩盖问题的实质。
肯定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的插队行为都是错误的;可是,对那些要卷上铺盖在窗口前等候一两天的排队,更应该质疑的是——为什么排队的队伍会那么长?——中国人多,为什么只体现在排队的队伍里?为什么不体现在为队伍服务的窗口里?
窗口里服务的人越多,窗口就开得越大;窗口开得越大,窗口前排队的队伍就越短;排队的队伍短了,插队的人就会减少。
好的规则对道德的力量有助推作用,好的规则也能塑造人——好的规则,可以让魔鬼做出天使的事情;相反,坏的规则,可以让天使做魔鬼的事情。有时候,脱离规则实情只针对“人”的批判是伪批判,无意识的这么做虽然没有恶意,思路却是蠢笨的——它除了起不了正面的作用以外,还起了转移话题、掩盖问题的付作用。
千百年来,任何时代都不缺少这样的“批判家”,他们依次拿过接力棒在一个环形跑道上狂奔,结果是——终点又回到了起点,其实并有没跑多远!于是,纠结于“人”的批判便成了“批判家”们的纠结。
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没有力量?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我们的道德缺少了规则的潜移默化。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