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对牛弹琴”是贬义,带有讥笑、耻笑、讪笑的意味。然而究竟是指不能附庸风雅的牛,还是贬想要牛附庸风雅的人呢?我常常是稀里糊涂。 有人用于贬人,比如:“和你说话简直如同对牛弹琴”。然而,原意又是用于贬对牛弹琴的人。 “对牛弹琴”的典故是这样来的: 有个叫做公明仪的雅士,一日春风吹暖、大地回春,他漫步郊野看见有条牛在一片葱茏中正兴趣盎然。青翠宜人中,公明仪好不心旷神怡,心情特别好。于是他突发奇想,为那只牛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乐曲。 他回家抱来琴,首先对牛弹一支高深的“清角之操”,叮叮咚咚的琴声悦耳动听,公明仪好生快活,本以为那牛必定非常喜欢听他的琴声。 错了,牛对他的乐曲无动于衷,依然一心一意的低头吃草。他想可能因为曲子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吧,于是重弹一曲通俗的。那只牛也许把叮叮当当的声音当成了牛蝇的嗡嗡鸣叫,害怕牛蝇来叮它,于是竖起耳朵,像是在专心地听琴声。 又错了。他仔细瞧瞧,发现牛依然毫无兴趣,还是只顾吃草。公明仪改弹一支通俗小曲。哪料牛仍然没有反应,过了一会儿,干脆咩咩一声甩着尾巴走了。 公明仪白忙乎一阵,非常失望。一个好心的乡下人表示同情,安慰他说:“并不是你的琴弹得不好,是你的曲子对不上牛的耳朵啊!” 所以应该说,最初,“对牛弹琴”不是讥讽牛而是讥讽人,不是耻笑不会附庸风雅的牛,而是耻笑傻乎乎的对牛弹琴者。 公明仪一定会觉得这只牛太不识相,太不领情,如此美妙动听的曲子居然不好好的欣赏,只顾着吃草。他哪里知道牛吃草是为了解决肚子问题,“清角之操”虽然高深绝妙、美丽动听,可是对它的肚子没有任何益处。 不是牛不识相,不是牛不领情,而是公明仪自己不识时务,看错了对象,所以才白辛苦一场,自讨没趣,正如那乡下人说的,他的琴声对不上牛的耳朵呵:“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文章叫《新解》其实并不恰当,叫做《老解》更切题。应该说,最初是讥笑对牛弹琴者,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变成了讥笑不会附庸风雅的牛。 没法,长期来都不是贬“对牛弹琴者”而是贬不会附庸风雅的“牛”,埋怨“牛”笨,批评“牛”蠢,耻笑牛不懂风雅,所以我不得不把题目叫《新解》。 经过年年月月、风风雨雨,人们已经习惯借“对牛弹琴”讥讽不会欣赏音乐的“牛”,甚至包括讥讽如牛一样卖力的干活,只知道吃、喝的人。 所以有人耻笑别人的脑子不开窍,便愤愤然埋怨一句:“对你说话简直如同对牛弹琴!” 究竟是牛傻牛呆牛笨牛糊涂,还是对牛弹琴的文人雅士自己傻自己呆自己笨自己糊涂呢?当然是公明仪和其他一些人。美妙的琴声既不能填饱牛的肚子也不能帮牛解渴,牛当然不领情,不答不理,甚至嫌那叮叮当当的声音烦,咩咩一声走了。 人和人之间其实也有类似公明仪给牛弹琴这类傻人傻事。比如不是尽力满足穷人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的需要,而塞给他们美妙、动听、迷人的高谈阔论,这不就如同那个弹高雅的“清角之操”给牛听文人雅士? 人和牛一样也是要求首先吃饱肚子,如果肚子空空如也,哪里顾得上附庸风雅,哪里有心思欣赏美妙的乐曲,哪里乐意迷恋高谈阔论呢。 比如重复来重复去的“理想”“远景”“识大体”“顾全局”等等与丰衣足食没有关系的高谈阔论,对一些尚不能完全温饱,尚居无定所的人高谈阔论,不就犹如公明仪要牛附庸风雅,欣赏他的美妙乐曲一个样嘛。 无关柴米油盐的“清角之操”既然塞不饱肚子,顾不上温饱的人当然就不可能感兴趣,所以就如同牛,只管一心一意的低头吃草,当然也懒得吹捧、赞扬、吹嘘,甚至还嫌烦呢。 理想和未来之曲是动听又颇有魅力的,甚至还令人心旷神愉、梦寐以求,然而尚不能安居乐业,哪有如此闲情逸致呢。今天过不好日子哪顾得上为几十年以后的好日子欢欣鼓舞呢,今天都顾不上自己的温饱,没钱给父母治病给子女上学,哪会饿着肚子为孙子、重孙、重重孙们的将来兴高采烈呢? 古人都知道吃饱穿暖的事第一重要,所以有个文绉绉的说法叫做“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百姓自己的说法就更加简单、明了又生动、形象,叫做“人是铁饭是钢”。铁汉子也是要吃饭呵。当代还有个更精彩的说法,叫做“吃饭是个硬道理”“赚钱发财是个硬道理”。 居高临下惯了的人看不见这些,不明白这些个理,以为百姓们和自己一样在过着好日子,一样能够满怀激情的附庸风雅,一样能兴致勃勃的追求高谈阔论。啊!大江大海里悠哉游哉之鱼焉知釜中之鱼不乐与灾难兮。 贫穷线上的人不算太少,盼悠哉游哉者不要像那个文人雅士,顾着自拉自唱高雅乐曲,不要太对衣食难保的人高谈阔论,不要太多絮絮叨叨这样那样的宏伟远景。 适当点缀高雅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好事,可以鼓劲、提神,可是听多了就会嫌烦、嫌滥,甚至生腻、生厌。 还是不要太花金钱、太花力气、太花精神“对牛弹琴”,留下一些金钱、力气、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好,多做一些改善百姓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实事,多办一些柴米油盐的具体工程项目,人也会如同牛一样不搭不理,甚至甩起胳膊走了。 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不用说,得了人家的好处一定会耳朵根子软,如果那些水平线下的人真正得了好处,吃得饱饱的,住得好好的,穿得暖暖的,口袋装得满满的,他们一定也会喜欢附庸风雅,也会欣赏高谈阔论,也会参加歌颂、赞扬、鼓掌、叫好,甚至欢呼。 对牛弹琴不稀罕,只因高高位居上; 闲来村野踱方步,心头一动来灵感。 敲起琴声滴滴答,教牛听琴附风雅; 岂料老牛不领情,咩咩乱叫甩尾巴。 “对牛弹琴”的典故本是讥笑那个酸秀才,因为后人混淆而产生了双重性。闲来无事,作《对牛弹琴新解》一篇提醒,不要上当哦。有个笑话可作补充说明,老师出题要学生以“对牛弹琴”造句。 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讲听不懂的东西给学生听就等于对牛弹琴。”又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明知道学生听不懂,还白费力气对牛弹琴。”再一个学生的造句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不用心听就成了对牛弹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