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央视“春晚”以然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年夜饭”,年年都有,却无新意。即花色品种繁多,但却无“可口”的佳肴,这即是现今“春晚”最让人失望的地方。
从一九八三年央视首创“春晚”至今,她已走过了整整的二十七个年头,到了今天,她予人们的印象是:场面越来越大、表演者越来越多、高科技含量越来越广、气派越来越壮观,致使许多明星都想借此再串红一把,也因如此,致使她的含金量越来越低,成了人们可看可不看,想换频道还不行(90/100的转播率),只好成了坐在电视机面前打发时间的消耗物。央视“春晚”走到今天这步窘境,不得不令人深思!
反观现今的央视“春晚”,最大的败笔可能莫过于编导者的指导思想:一年一次、“万民欢庆”,所谓喜庆的“喜庆”就必须是一个“闹”字。因此,纵观近年的“春晚”,当你看完整场晚会后,其心里不仅很失望,而是一种莫名的失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如果说还有部份观众之前仍带有一定的期望值的话,那么,这种期望值会无形之中降到极致。
我们不妨认真对比一下,从近几年的央视“春晚”中仔细寻找一下,又有几首歌是通过她一炮而红、快炙人口、经久传唱的?现今,当人们一唱起“我的中国心”就会回想起张明敏、一唱起“故乡的云”就会想到费翔、一唱起“明月千里寄相思”就会自然联想到许小凤等。又有几个相声、小品能像“宇宙牌香烟”、“扯蛋”、“相亲”、“吃面”那样让人回味无穷?前年的春晚倒是冒出了一个“小沈阳”来,但再看去年和今年的小沈阳,其闪光的一面俨然被某老牌明星遮掩,就即使是老牌搞笑高手本山大叔以然是黔驴技穷,其作品再无新意和闪光点。
但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是明星们压力太大、创作思维枯竭?还是春晚编导者们的指导思想有问题?或是相关部门的审查关把守太严?乃至许多优秀作品被“枪毙”?导致部份老明星即熟面孔相即流失。
所谓“喜庆”并不是指场面一定要大、气势一定要壮观、排场一定要华丽,一定要突出一个“闹”字。即不“闹”不“喜”、不“闹”不“庆”,如此这般折腾,即造成:一首歌、众人唱,一人一句、或一人一段,再加上数十人的伴舞,场面够热闹,就是少了过年夜的那一丝温馨,即使要表现“太平盛世”的千家万户共欢庆的和谐氛围也应在节目的精心编排上下功夫,而不一定非要数十人同场欢歌,让人看完整场演出后就予人一个印象:“闹”或“乱”。乃至导致现今的“春晚”成了人们可有可无东西,不看又觉得总欠缺了什么?看了又大倒胃口。想换频道还不行的结果,这怎么成呢?反观八七年以前的“春晚”,场面虽然很小、装饰也欠华丽、更谈不上什么宏伟壮观,但她却予人以无限温馨的感觉,让人坐在电视机前就如同置身于晚会现场正与表演者同乐的感觉,真可谓温馨为限、喜庆无限!而这当中重就重在一个“温馨”二字。以至于现今人们一回想当初还流连忘返。这倒不是什么“时代在发展”可找到一个今不如昔、不可同日而语的借口。但它足以令我们的编导者反思:指导思想都错了位,又怎么能创作出让人可口的“精神粮食”来呢?
真但愿今后央视的“春晚”再也不要成了人们衔在嘴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