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焦灼与忧心忡忡,只有为寻找人本身的意义和他的最终的去处。我们在大海上颠簸,时而感到一阵迷茫,时而又感到犹豫而徘徊不前,既而由迷茫引发,使心灵最终痛苦起来。 从叔本华提出,人的最终生来的目的便是死亡。当然,这一问题提出有些悲观,但也道出了一个真理——人是痛苦的。而人在快乐之极会生出悲伤,在最痛苦的时候的也会生出快乐。那么,对于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当每个人都怀着恐惧而走向它的时候,在恐惧与痛苦之后,我们又感到了幸福光环的存在,是否是我们把死亡看成是接受天堂洗礼?在宗教仪式上,还是宗教的思想上,都把死亡看成是最终的走向,甚至认为是一件非常伟大的神圣之事。可见得,叔本华是深受了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并不存在天堂和圆寂、升天之事,但却在我们的幻想中感受中,体会到那份由死亡传播出来的大极大悲和大乐,只是感受将死亡的恐惧升华为一种快乐的承受,并在这个时候,人将自身的本质——物质还是精神上都统一地结合起来,最终走向精神与物质的合二为一。因为人将要最终地摆脱物质的束缚,将再也感受不到这种因自身而引起的痛苦,因此,人们便把死亡也看成是最大的幸福的开始。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存在于幻觉意识中的神话,也即指出了荣格的象征——无意识的原型。 而人类共同的痛苦,也在于这种迷失。马克思为人类的最终的去处以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手法提出了共产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了人类的发展方向,那一声声迷茫、 徘徊的声音不再表现得那样强烈,因为他的理论提出,并非是胡说八道,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地揭示和物质的进化的理论基础上,也成为一次科学真理的揭示。 但这一宏大的理想目标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奋斗去实现,在这一理想指引下的个人,将获得一股健康的义气奋发的生机勃勃的迹象。由于这一理论,这一理想的漫长和绝对的理想,使得个体必然再一次陷入迷茫和徘徊之中。毕竟那只是一个空洞的提法,就像一个海市蜃楼,只让人知道它的存在,却那样遥不可及。而对于个体的生命的短暂,他建立有意义的人生,还必得依照环境与束缚和实际上重新制定这个人生的目标,而不是依靠那样一个空洞而遥远的理论去付诸实践,又似乎是在自欺欺人。而从这一理论上讲,人必然都是有着自发性的成长过程,我们应该是有此方面的体会。向往美好和完美是人类心灵中存在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不需要人去传播它,而是依靠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发性来完成这一审美的过程。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会是从自身的成长中自发地追求于永恒的完美的……
|